蓮花九天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章 從理論轉向記憶,深層心理學,蓮花九天落,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所有心理學理論,最終都要回歸到患者的記憶.
否則,永遠只是隔靴搔癢.
就像一位心理醫生總是為患者描述:人的心理跟大自然一樣,有起有落.就像太陽一樣,有朝陽、午日、夕陽.
人要順其自然,不能跟自然對抗.
或者用“靈靈玄玄”仙佛似的超脫之語來開導患者的心靈.
又或者說:人的意識跟計算機的程式一樣,對資訊的處理有一套編碼、解碼規則……
這些解釋都是如此的和諧美妙.
但更像是一種外在陳述,而非深入患者的內心世界.
因為你的教誨始終是意識的,而意識又是千變萬化的,人每天都會接受不同的知識,獲得不同的理解.
一旦知識發生衝突,則會引發他的強迫對抗意念,失去自主性.
也許,人們會搬出一些看似鐵定的定律和規律,以此穩定心理疾患者的情緒.
但是,即便如此,也沒有人能保證這些規律是一成不變的.最重要的是保證在患者心中是持久和穩定的.
更重要的是:這些美妙的理論無法引起患者的親切感.
因而具有一種幾近生理的排異性.
最多隻是對傳授他理論的人的一種好感和信賴;或者是當成一種消遣,而並未深入內心。
因為他冥冥中似乎知道:自己與生俱來的快樂並不是依靠這些教條式後天教育得來的;也沒那麼超脫.
依我看來:最穩定執久和親切的觀念,不是後天教育所得,反而是在童年時那種接近先天的本能記憶.
正如一個普遍的常識: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程度,不是以他學習的醫科知識有多豐富,吃的科學藥物為重要標準;而是他天生的身體資質.
同樣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不是以他日後所接受的科學教育有多豐富為標準,而是父母先天賦予給他的記憶的儲存程度.
如果明白這個道理,那些抨擊弗洛伊德的理論不夠科學的言論就顯得可笑了.
沒有一個自稱科學化身的人能夠像弗洛伊德那樣尊重患者的真實記憶.
可他們卻自以為很關心患者,能夠拯救他們;其實不過是在機械地向他們灌輸表面的知識而已,或者把他們當成實驗品.比如很多書中常說的“活在當下”。事實上很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因為過去已經無法改變;未來又無法把握;只能活在當下。但問題是:怎麼能做到活在當下?過去的恥辱、遺憾、陰影,能否就憑一句“活在當下”就能消除?未來的誘惑、焦慮、無望,能否僅用一句“活在當下”而淡定?如果說,“活在當下”的深層含義,就是:在最遙遠地兒時,孩子與母親在捉迷藏時的記憶,或者說是那種感覺。沒看到媽媽時,人格迷失到外界,使內心不再淡定,波動極大。因為失去了最初的熟悉感,原本陌生而遙遠的外界描述融合到人格中,使得對遙遠陌生的過去和未來無法釋懷。
在此處,要注意“遙遠和陌生”的替換。
當身心與媽媽整合時,外界的評論和暗示“遙遠而陌生”,不會對自己造成任何不良影響;當身心與媽媽分離時,“遙遠和陌生”的評價融合到自己的人格中,造成對遙遠過去的無限後悔與對陌生未知的恐懼焦慮。
就像心理疾患者或多愁善感者,當受到外界悲劇事件的影響後,莫名而來的念頭“我這個人,將來也會和他一樣,是個悲劇……”
然後陷入絕望和痛苦之中。
其實這個念頭是遙遠過去與媽媽分離後,外界對他的不良評價,(類似於“你這個人,將來就是個悲劇”)被他吸收。
即便是:患者根深蒂固地絕望——認為自己的病無法根治。
也只是遙遠過去聽到外人所講:“你這個病無法根治”,被他納入人格之中的結果。
不為人知的是:只需找回和媽媽血脈相連的記憶,這些念頭又會離他遠去(不良意識有一種類似於物理上的被推開力),而回歸到安全的當下……
媽媽就是“當下”和“熟悉”的存在。大家不要以為這又是一個比喻。而是一個真實的替換。但如果沒有深層分析,也許無人能看出“活在當下”和“和媽媽捉迷藏”之間有何聯絡。就像說當抑鬱症產生的時候,只需銘記遙遠兒時記憶中僅有母親的時刻,抑鬱就會即刻煙消雲散一樣,從字面上看是無法理解的。
如果不去了解兒時那段記憶,即便是重複強調一萬次“活在當下”,也不會有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