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九天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章 症狀的慢動作,深層心理學,蓮花九天落,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由此可見,之所以出現上例中男子透過分析克服強迫,試圖接納父性後,卻又染上抑鬱;原因是他走了另一個極端——完全拋棄母性,而接受父性。

也就是說,他在潛意識中從過分依賴母親,到完全拋棄這種依賴,偏向父性。

弗洛伊德說過:人類的焦慮和抑鬱,原形來自於母體與嬰兒分離的那一刻。

這就說明了,事實和他的理論是相互印證的。

那麼又有一個疑問:既然前面有個例子中的男子,本來很愛一個女孩,後來因為追求失敗,反而變得把自己想像得很暴戾,以傷害女孩來獲得他人關注、自省,迂迴滿足自己愛的需求。

這難道不就是一種從母性走向父性的一個極端嗎?

這個例子可以用“退行滿足”來解釋。

可是後面分析那麼多有必要嗎?不還是回到“退行滿足”上來了嗎?

如果有這種質疑,也是合理的。

但是有一定可以肯定,男子轉向暴戾是無意識的,被動的。

後面那個例子是主動的。

這有何區別呢?

如果不仔細分辨,實在難以看出區別。甚至會引起混亂。

但是同,只需要稍微仔細一些,也不難發現,後例中的男子經過心理分析後,主動說服自己接受男性的剛烈。比前前例更加清晰。

因為前例由善良轉向暴戾,是被動的無意識的;經過分析還原為主動的,有意識的。

就像是把一個極快不易捕捉的瞬間還原來慢狀態、慢動作,以至更清晰地還原病症的形成過程,並及時阻止病症的繼續發展。

可以說,心理分析已經把所有問題分析清楚,使得他再無任何理由不恢復男性的陽剛。

但是,問題的複雜性卻大大出乎常人和心理醫生的意料。

明顯是人格從過度依賴母親,恢復到父性人格,使人格趁之平衡。

可是,實際經歷起來,患者卻總是極容易走另一個極端,從過度依賴、維護母親的地位,到過度偏向父親的剛烈。使得他對母親的依賴崩潰,連證明和維護的方式都失去了。從而造成抑鬱。

可以說,經過深層心理分析後,和心理分析前,竟無本質區別;唯一的價值在於把生病前的病理過程還原為慢動作,以便有效干預。

通俗點說:生病前,他對母親的依賴已經無法充分相信,只能不斷維護和證明母親的地位,與危脅母親地位的父性作激烈抗爭,形成——強迫性人格。

後來,他把母親的感情轉移到別的女孩身上後,又屢次遭受失戀打擊,連與父性抗爭的條件都沒有了,因為女孩都不愛他,不需要他來為之維護。

所以他無可遏制地把人格完全轉向父性的暴戾,以此求得女孩的自責和自省。迂迴滿足他愛的渴求。

經過深層心理分析後,他明白了自己生病的機制,認為是過度維護母親的地位所致,而忘記身為男性的本性。

如果必得男性的陽剛,他根本無需為維護母性作那麼多努力和抗爭,也就不會形成強迫。

於是,他有意地去接納男性的剛烈。以此擺脫強烈地抗爭導致的強迫。

因為經過前面的分析,他明白了強迫和抑鬱是共生的。強迫消失了就不存在抑鬱。

因為人格已經恢復平衡。

但是,在實際經歷中,由於以往那種迂迴退行滿足的經驗,又不可避免地重新使他走極端。

他會認為要接納男性的剛烈,就必須有意去脫離、否定、排斥母性的依賴。

因為他這種做法是依據心理醫生的理論。

但實質還是一種退行滿足。

極其隱秘的潛意識好像在說:“你看,我要恢復男性的陽剛了,這是心理醫生教我的。如果失敗了,也是他的錯。”以此迂迴要求得到心理醫生的依賴。

因為心理醫生早為成了他母親依賴的替代。所愛的女孩也曾是他母親依賴的替代。

此話與前例中的那句:“你看,我從善良變得罪惡,都是女孩教我的,因為她喜歡壞壞的男生。如果我有罪,都是她的錯。”

以此迂迴要求女孩自省,獲得她的愛。

如出一轍,如果不深入細微地分析,根本無從發現。

只會為心理分析如此深入,卻和沒分析的效果相似而困惑無比。

由此可見,分析前和分析後並無本質區別,都是走極端,當母性依賴消失後,他會完全偏向父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他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公路求生:我的資源箱能開兩次

龍潛

黑色禁斷系列2慾海

徹夜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