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夏半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五章 宗室賢王——李恪,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徐夏半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恪,隴西狄道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母為隋煬帝之女楊妃。英武果敢,深得寵愛,冊封長沙郡王,改封漢中郡王。牽連房遺愛謀反之案,為太尉長孫無忌所害,以吳國公之禮,葬於高陽原。神龍初年,得以平反昭雪,追贈司空,恢復吳王爵位。

李恪,時年兩歲以皇孫身份,授湘州刺史,冊封長沙郡王,授梁州刺史,改封漢中郡王。以皇子的身份,從漢中郡王晉封為漢王。年僅十歲,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的要職、都督益綿簡嘉陵雅眉蒙犍邛八州諸軍事,並且同時行政上下轄兼督巂、南寧、會都督府共計三十六州,以年紀幼小為由,沒有赴任,遙領職位。

益州大都督府,地廣人多、經濟富庶、民族聚居、矛盾複雜,是唐王朝首屈一指的核心利益地區,益州一州人口十七萬七千戶,彼時僅次於帝都長安,實為帝國重藩中之重藩,李恪以皇子之尊愛子之親獲封此地卻不去赴任,一可見太宗對其之重視,二亦可以理解不讓年幼的李恪赴任然輔以能臣為大都督府長史代為理政實為客觀必須。

中書舍人高季輔上疏說:“我看見密王李元曉等都是皇帝的親人,陛下心懷友愛,仁義比古人還要高,分給車輛輿服,委任藩屏,必須遵守禮儀,以擔負屬望。臣看見皇子拜見皇叔,叔叔們也要答拜。王爵既然相同,家人之間應有禮節,怎麼能顛倒長幼尊卑呢?臣拜倒於地請求陛下降下訓誡,作為永遠遵守的法則。”太宗下詔對李元曉等,不必回拜吳王李恪、魏王李泰的拜見。

拜李恪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諸軍事、秦州刺史,未赴,授都督齊淄青莒萊密七州諸軍事、齊州刺史,赴任一年;拜益州大都督,開啟親王遙領大都督的先例。李恪將要赴任齊州都督之前,侍奉唐太宗,與父親一起用膳。事後,太宗對房玄齡等大臣說:“我和兒子,常常想多相處,但是家與國的事情義理,實際大不相同。我希望子孫可以代代傳承,並且斷絕不合適的想法。現在,我供養太上皇,與私人感情也不同,是為了鎮守撫慰國家,不讓太上皇憂煩,這是君主應有的孝順方式。”魏徵回答:“我聽說孝行有三種:最大的孝順,是使得雙親被尊崇;其次,是不使雙親受辱;最下,是能夠頤養雙親。現在,陛下功業大成,聲名遠揚,統治整個天下,華夏和其他民族都能安樂康泰,這正是實實在在的大孝順,遠不同於侍奉雙親左右伺候他們飲食的孝順。而且君主,怎麼能與平民一樣與子孫時常同處一室,這不是保護國家鞏固國本方法。”

太宗想透過世襲封建、重置封國方式,長久鞏固大唐王朝的統治,不顧重臣們的反對,將自己的弟弟和兒子全部世襲封建。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李恪從蜀王改封吳王,並被任命為潭州都督,但是卻沒有赴任。

李恪因彈劾遊獵過度、損壞莊稼,被御史柳範彈劾,必須要提及到的是,《新唐書》記載,李恪是因為與乳母的兒子“博簺”而被彈劾罷官,兩唐書此處記載矛盾。作為懲罰,李恪被免去安州都督,並削減封戶三百戶。

這次免職,還留下一段太宗納諫的佳話軼事:太宗偏袒李恪,對侍臣說:“權萬紀輔佐我的兒子,不能糾正他的過錯,罪當該死。”柳范進諫道:“房玄齡輔佐陛下,都不能夠阻止陛下游獵,怎麼能獨獨怪罪權萬紀?”唐太宗大怒,拂袖進入內殿。過了很久,單獨召見柳範道:“你為什麼要犯顏指責我?”柳範回答:“我聽說人主聖明臣子正直。陛下仁德聖明,我不敢不進自己愚鈍的正直。”太宗這才打消了怒氣。透過這件事,唐太宗作為一個舐犢情深的慈父,天然的人情流態,鮮活的展現在大眾面前。

這次免官的時間並不長,李恪又一次被任命為安州都督,將要出發赴任時,太宗寫信告誡他:“我作為一國的君主,統治百姓,而你因為是我的兒子而地位顯赫,讓你作為屏藩保衛國家。你要勉勵自己不忘父子之道,好好學習河間獻王劉德、東平憲王劉能的美德。用義來處理政事,用禮來節制慾望,面對歌舞淫樂的誘惑,不得不慎重。這樣才能使國家像磐石一樣堅固,永遠做到宗室連成衛國,外有忠君的美名,內有孝順的美德。你應該自勵自勉,日日長進。你將要離開我的身邊,十分傷心戀戀不捨。想送你些珍貴的玩賞物品,又怕助長你的驕傲與奢侈,所以告誡你這些話,作為父親的教誨。”

或許是這封《誡子書》的作用,李恪學會自我剋制,此後史書上未再見李恪,因其他過錯被罷官免職的記載。不僅如此,李恪敬畏權萬紀的剛直而善納其言,連太宗都嘖嘖稱奇,以為此乃權萬紀的一大政績,以致日後在處理齊王李佑類似的問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霸道雷修

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