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夏半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章 西渡入唐——崔致遠,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徐夏半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任職期滿,欲西回長安,恰遇黃巢起義,起義軍採石渡江,一路勢如破竹,攻破潼關天險,長安淪陷。崔致遠西行無望,只好另覓良機,經友人顧芸推薦和書信自薦,崔致遠入幕揚州高駢門下。大唐雖已風雨飄搖,揚州卻繁盛依舊,商貿活躍,生活富足,絲竹悅耳,才士雲集,崔致遠由此展開了一段人生最為輝煌的時期。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高駢文才甚高,喜與文人交遊,幕下才士雲集,崔致遠的出眾才華,深得高駢賞識。在高駢幕下這段時間,崔致遠實質上充當著貼身秘書、高階參謀的角色,為高駢擬了大量詔、啟、狀之類的公文。雖然離他獨當一面、做番事業的仕途理想尚遠,但已是莫大的機遇了。憑藉高駢的致力舉薦,崔致遠先後擔任侍御府內奉、都統巡官、承務郎、館驛巡官等重要職位。這些都是文職,崔致遠的文學才華於此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高駢起兵討伐黃巢,崔志遠擬就的《檄黃巢書》,天下傳誦,並憑此獲“賜緋魚袋”勳位,檄書中一句“不惟天下之人皆思顯戮,抑亦地中之鬼已議陰誅”,言辭之峻切凌厲,令一代豪雄黃巢都心生怯意。
黃巢之亂加劇著大唐的分崩離析,崔致遠內心也陷入多種矛盾之中,與幕主高駢的關係是主要問題。一方面,他感激高駢的知遇之恩,是高駢的器重保薦,讓他宦遊通暢,名望日隆,他在異域兼濟天下的理想,也唯有高駢能助其實現;另一方面,晚年的高駢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失敗後又迷信方術,崇仙佞道,這必將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有著正直的從政理想的崔致遠,所深為不齒,風雨飄搖之間,崔致遠漸萌歸意。
崔致遠之弟崔棲遠,由新羅涉海來唐,奉家信迎崔致遠回國,少小離鄉的崔致遠,16年後方返故土,當年的懵懂少年,已是而立之年。對大唐的依戀難捨與對故國的拳拳責任,撕扯著這位遊子的心,蒼茫大海,從此再也隔不斷崔致遠對第二故鄉的綿綿思念。崔致遠以顯赫官銜與聲望,榮歸故里,自然風光無限。然而,這風光也許更多的屬於崔氏家族,歷經人生起落的崔致遠或許早已淡然,他思考的更多的是,如何用在唐學到的滿腹經綸、治政良策,來報效新羅王朝,振興自己的民族。
崔致遠以大唐三品官銜榮歸,是新羅歷屆留學生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憑此受到了當時君主憲康王的重用,任命為侍讀兼翰林學士守兵部侍郎知瑞書監事。然而,新羅王位的頻繁更迭,政途瞬息萬變,官僚腐化墮落。崔致遠的仕途註定一波三折,由於遭人排擠,被外放至泰山郡任太守,兩年後,繼續外放至更遠的富城郡,從此,再未回到中央政府。
仕途的坎坷,並未阻擋崔致遠傳播漢學的不竭熱情,回國伊始,崔致遠即將在唐時所著雜詩賦及表奏集二十八卷、《中山覆簣集》一部五卷、《桂苑筆耕集》一部二十卷,呈現給憲康王,欲以漢文化的先進理念濟世救國,振興朝綱,燻化民眾。這些文集,很快流傳開來,深受民眾推崇,也由此奠定了崔致遠在朝鮮文學泰斗的地位。崔致遠奉真聖女王之命,以賀正使身份再度入唐,致力於兩國文化交流,回國後,向女王進時務策十餘條,雖未得到最終施行,卻凝結了崔致遠對國事探索的心血。
宦途屢遭失意後,崔致遠最終也不得不選擇了隱逸,不惑之年的崔致遠辭官歸隱,從此擺脫政務,塵囂盡洗。歸隱後,崔致遠倘佯山水,遊歷江海,結交高僧,談佛論道,吟詩作賦,悠哉遊哉,不亦樂乎,以伽耶山海印寺為主要修身之地,足跡遍佈各郡山川湖海。他精通儒學、道學、佛學,擇其所需,三教調和,並以此寫了大量著作,闡述生髮,對後世影響極大。
:()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