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科舉制度到底利大於弊嗎?八股取士,思想的禁錮
思不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4章 科舉制度到底利大於弊嗎?八股取士,思想的禁錮,震驚!盤點歷史短影片給各朝帝王,思不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元朝科舉僅實行了45年,取士人數不過千人,是科舉制度自實行以來規模最小的一朝。”
“不僅科舉規模小,而且元廷對透過科舉入仕的官員也不重視,實際掌權的仍然是大貴族。”
“此外,作為南宋後裔的南人在元朝是最受歧視的群體,不僅科舉名額極少,而且升遷也很不容易。明朝開國名臣李善長、宋濂等人都沒有在元朝考中科舉。”
“明朝的科舉也經歷了由廢到興的時期,雖然朱元璋在開國第三年就設立科舉,但是洪武一朝依然是舉薦和科舉並進。”
“換在以前透過舉薦制度可以大搞裙帶關係,但是在朱元璋手下幹活不論是透過舉薦還是科舉入仕,能保住性命都很不錯了。”
“......”
“洪武四大案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
“......”
“朱元璋晚年的南北榜案更是把主考官和狀元都送去見了閻王。”
“......”
你36度的嘴裡,怎麼能說出這麼冰冷得話?
“在1397年的會試中,錄取的51人全部都是南方士子,放榜以後遭到北方士子抗議。”
“朱元璋認為其中存在舞弊下令徹查,但是主考官卻堅稱錄取結果並無問題。”
“考官完全是憑真才實學錄取的,朱元璋大怒下令將主考官發配流放,會試第一名也被處死,朱元璋親自閱卷重新錄取了61人,全部都是北方人,史稱南北榜案。”
“此案最終促成明朝按地域取士。”
“......”
靜。
太靜了。
靜的可怕。
洪武年間的大臣根本不敢說話。
而被提及的正主老朱跟沒事人一樣,毫不在意地下那群人會怎麼想。
“公元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下令會試分南、北、中取士。”
“明朝科舉還有一個重要的改變就是額外設立庶吉考試,在新科進士中選拔進入翰林院的人才,繼而入閣輔政。”
“到了明朝中後期,內閣大學士基本都是庶吉士出身。”
“清朝科舉繼承明代制度,但是也為宗室和八旗子弟增設科目,方便他們進入仕途,清朝時科舉制度的種種弊端已經暴露無疑。”
“明清科舉考試界採用八股文文體進行考試,對格式要求極高,而且只能從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等書中出題,也不能重複。”
“幾百年下來,考官出題也成了一個技術活,只能從書中摘出字句強行拼接,在這種情況下科舉考試已經喪失了選拔人才的初衷,變成為科舉而科舉。”
“當時的有識之士也提出改革科舉,廢除八股取士,但是都遭到皇帝駁回。”
“世界正在風雲變幻嗎,歐洲列強攻城略地,而清朝卻依然抱著儒家經典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遲遲不願醒來。”
“即使在近代遭到列強的強力衝擊不得不割地賠款,但是事關國家根本的科舉和教育制度改革依然阻力重重。”
“梁啟超提出欲維新吾國,當維新吾民,欲維新吾民首先就應該搞個科舉和教育制度。”
“1901年,慈禧太后終於下旨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文取士,廣開新式學堂。”
別說,這慈禧太后人還挺好。
不知又是何等人物?
有人如釋想到。
“4年後科舉正式廢止,實行了一千四百餘年的科舉制度也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
盤點結束,時錦初這期影片也只是簡單講一下科舉制度。
而對於科舉的制度問題,網友們也是爭議紛紛。
有人認為科舉本身沒錯,錯的是考的東西一直都是一個格式,按照某個意義上這與高考不也是一樣的嗎?
也有一部分認為科舉是要分時代的,剛開始肯定是巨大的進步,再到後面只知道讀八股文。
書呆子太多,只會死讀書,學而不思。
八股取士存在諸多問題,思想禁錮嚴重限制思維自由,按照朱熹的註解和固定的八股格式答題,不允許有自己的見解和思考。
這使得讀書人將大量精力用於揣摩聖人經典的所謂“微言大義”,不敢提出新的觀點和想法,嚴重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活力和創新能力。
例如,明清時期許多有才華的學者,在這種制度的限制下,只能在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