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論語》第一第7章 賢賢易色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章 《論語》第一第7章 賢賢易色,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解讀:
一、原文釋義,智慧啟源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貌取人;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子夏此語,蘊含著深刻的為人處世之道。“賢賢易色”,倡導人們重視內在的品德修養,而非僅僅關注外在的容貌。這是一種價值觀的引導,提醒我們在評判他人和自我修養時,應以賢德為首要標準。
“事父母,能竭其力”,強調對父母的孝順應體現在竭盡全力地付出和關愛上,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核心的部分之一。
“事君,能致其身”,在古代語境中,意味著為君主效力時能夠全身心投入,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在現代社會,可理解為對工作、對職責的忠誠和擔當。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則突出了朋友之間交往應遵循誠信原則,這是維繫友誼的基石。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內在品質的價值取向
“賢賢易色”所反映的是一種對內在品質的高度重視和對膚淺表象的摒棄。在當今社會,外表的美麗和華麗的包裝常常吸引人們的目光,但真正持久和有價值的是一個人的品德、智慧和善良。這種價值取向引導我們在人際交往、擇偶等方面,深入瞭解對方的內在品質,而不僅僅被外表所迷惑。
同時,這也要求我們自身注重內在修養的提升,不斷培養和發揚賢德,以成為一個受人敬重和喜愛的人。
2. 家庭、職業與社交中的道德準則
在家庭中,“事父母,能竭其力”所體現的孝道是家庭和睦的基礎。竭盡全力地照顧父母,不僅是物質上的供養,更包括精神上的陪伴和關愛。這種孝道的傳承有助於培養家庭成員之間的深厚情感和責任感。
在職業領域,“事君,能致其身”所蘊含的忠誠和奉獻精神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對工作的全身心投入,對職業使命的堅守,能夠使我們在工作中取得成就,實現個人價值,併為社會做出貢獻。
在社交場合,“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是建立真誠友誼的關鍵。誠信的言行能夠贏得朋友的信任和尊重,使友誼得以長久維持。而缺乏誠信則會導致人際關係的破裂和社會信任的缺失。
3. 學習的本質與實踐
子夏提出,即使一個人自稱未學,但如果能在實際行動中踐行這些道德準則,就可以被視為已經學到了真正重要的東西。這深刻地揭示了學習的本質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道德的踐行和行為的改變。
真正的學習應該是將所學的道理轉化為實際行動,透過不斷地實踐和反思,使自己的品德和行為得到提升。這種以實踐為導向的學習觀,對於我們在當今教育體系中過於注重理論知識而忽視實踐能力和品德培養的現象,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4. 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
子夏的這些言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它們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指導意義。儘管時代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家庭的重要性、職業道德、誠信原則等核心價值觀始終不變。
我們應當在現代社會中傳承和弘揚這些傳統文化的精華,將其與現代價值觀相結合,為構建和諧、文明、誠信的社會提供精神支撐。
三、本章小結
《論語》第七章由子夏闡述賢德、孝親、忠君、信友之要,重實踐勝於空談。
於今之時,此理念仍珍貴,促我們踐行美德,成就充實人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