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公冶長22章 孔子在陳的憂思與教誨—學子成長的省察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章 公冶長22章 孔子在陳的憂思與教誨—學子成長的省察,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孔子在陳國時,滿懷感慨且急切地說道:“回去吧!回去吧!我故鄉的那些年輕學子們,他們心懷高遠的志向,積極進取,有著宏大的理想和豪邁的氣魄;然而,在實際行動上卻顯得粗率、簡單,缺乏周全的思考和沉穩的態度。他們所創作的文章辭藻華麗,文采出眾,展現出了卓越的才華和深厚的潛力;但令人惋惜的是,他們還不懂得如何對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行為進行恰當的調整、取捨和規範。”
在此,“陳”指的是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陳國。當時孔子身處異國他鄉,遠離自己的故土和熟悉的環境。
“歸與”這兩個字,蘊含著孔子極為強烈和迫切的願望。“歸”即返回、回去;“與”是語氣助詞,起到加強語氣的作用。這不僅僅是簡單地表達想要回到家鄉的地理意義上的渴望,更是從內心深處流露出對故鄉的教育事業的牽掛,以及對那些年輕學子們成長狀況的憂慮和關切。
“吾黨之小子”,“吾黨”指的是孔子家鄉的親族、同鄉;“小子”則是對年輕人、晚輩的稱呼。這裡明確指出了孔子所關注和擔憂的物件,就是他家鄉的那些年輕學生們。
“狂簡”一詞需要深入理解。“狂”並非通常所認為的狂妄、張狂之意,而是形容學子們具有遠大的抱負、強烈的進取心和無所畏懼的精神,充滿了激情和衝勁;“簡”則突出了他們在行為處事方面過於直率、簡單,考慮問題不夠周全,缺乏深思熟慮和謀略。
“斐然成章”,“斐然”形容有文采的樣子,“成章”指文章成篇,連綴成有條理的樣子。這個詞生動地描繪了學子們在文學創作上所展現出的高超水平和出色才華,他們的文章猶如精美的織物,絢麗多彩且富有條理。
“裁”字是理解的重點和難點。它在這裡有多重含義,包括裁剪、修剪、調整、取捨、規範等。意味著學子們雖然才華橫溢,但在如何有效地運用和控制自己的才華,如何將才華轉化為實際的、有價值的行動和成果方面,還欠缺足夠的智慧、經驗和能力。孔子的這番表述,既包含了對學子們現有才華的肯定,又指出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孔子的這一番話語,充分體現了他作為一位教育家對學生的殷切期望和深刻洞察,也為我們揭示了教育和人才培養中的關鍵要點。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教育的責任與牽掛的深入剖析
孔子身處陳國,卻心繫故鄉的學子,這充分展現了一位偉大教育家對學生的深厚責任感和無盡牽掛。即使身處千里之外,孔子的心始終與學生們緊緊相連,時刻關注著他們的成長與進步。這種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和對學生的關愛,不僅僅是一種職業的操守,更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
對於我們來說,孔子的行為是一面鏡子,提醒著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無論身處何地,都要關心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也讓我們每一個人明白,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心靈的滋養和靈魂的塑造。
2. 理想與現實的平衡的全面審視
學子們的“狂”代表了他們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這是值得稱讚和鼓勵的。然而,“簡”的行為方式卻揭示了他們在將理想轉化為現實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理想固然美好,但如果缺乏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和腳踏實地的努力,就只能是空中樓閣。
這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充分考慮現實的條件和限制,制定合理的目標和策略。同時,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確保理想能夠在現實的土壤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3. 才華的培養與引導的多維探究
學子們能夠“斐然成章”,這無疑是他們才華的體現。但孔子所擔憂的是他們不懂得如何“裁之”,即如何合理地運用和發揮自己的才華。才華如同璀璨的寶石,如果沒有正確的雕琢和使用,就無法展現出其真正的價值。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才華,更要引導他們學會如何駕馭自己的才華,使其在合適的領域和時機得到充分的展示。同時,也要教育學生懂得謙虛和內斂,避免因才華而驕傲自滿,陷入虛榮和浮華的陷阱。
4. 自我修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