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章 論語·雍也:救濟有道,君子之則——子華使齊與救濟之思,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子華被派遣出使到齊國去,冉子替子華的母親向孔子請求給些糧食。孔子說:“給她一釜。”冉子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她一庾。”結果冉子給了子華的母親五秉糧食。孔子說:“公西赤這次到齊國去,乘坐著肥壯的馬駕的車子,穿著又輕又暖的皮袍。我聽說過這樣的道理:君子賙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去接濟富裕的人。”

首先,“子華”即公西赤,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使”在此處意為“出使”,表示被派遣到其他國家執行任務。

“粟”指的是穀類糧食,是古代人們主要的食物來源之一。

“釜”,古代的容量單位,約合六鬥四升。

“庾”,也是古代的容量單位,約合二斗四升。

“秉”,同樣是古代的容量單位,一秉約合十六斛。

“請益”,“請”是請求,“益”指增加。

“周急”,“周”有周濟、救濟之意,“急”指的是急切、緊迫,“周急”就是救濟那些處於緊急困境中的人。

“繼富”,“繼”有繼續、新增的意思,“富”指富裕,“繼富”就是給富裕的人增添財富。

孔子在面對冉子為子華母親請粟的請求時,最初給出的“釜”和“庾”的數量,體現了他對給予數量的謹慎考量。而冉子最終給予的“五秉”遠遠超過了孔子的預期。孔子透過對公西赤出使時的富足狀態的描述,強調了他“周急不繼富”的原則,即幫助真正急需的人,而不是為已經富裕的人增添財富。

這一事件展現了孔子對於救濟他人時的理性態度和價值判斷,也為後人在處理類似情況時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和準則。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救濟的原則的深入剖析

孔子所主張的“周急不繼富”,蘊含著極為深刻且富有智慧的救濟觀念。“周急”意味著當有人身處緊迫的困境,面臨生存的基本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的危機時,及時伸出援手,給予必要的幫助,這是出於人道主義的關懷和善良的本性。這種幫助能夠在關鍵時刻挽救生命、緩解痛苦,具有極高的價值和意義。

而“不繼富”則體現了一種理性和公正的態度。對於那些已經生活富足、資源充裕的人,如果過度給予,不僅可能造成資源的浪費,還可能助長他們的懶惰和依賴心理,使其失去自我奮鬥和進取的動力。此外,在社會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將過多的資源分配給富裕之人,可能會導致真正急需幫助的人無法得到應有的援助,從而違背了公平和正義的原則。

2. 財富的分配與道德的全面審視

這一事件引發了我們對財富分配與道德之間關係的深入思考。在面對他人的求助時,如何合理地判斷和分配財富,不僅僅是一個數量上的問題,更是一個涉及道德判斷和價值取向的重要議題。冉子出於善良的初衷,希望給予更多的糧食,但他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孔子所倡導的原則。

這提醒我們,在施行善舉時,不能僅僅憑藉一時的情感衝動或者個人的主觀意願,而應當基於對客觀情況的準確判斷和對道德準則的堅守。合理的財富分配應當以公平、正義、效率和人道主義為基礎,既要考慮到受助者的實際需求,也要兼顧社會資源的整體配置和公平利用,以實現最大的社會效益和道德價值。

3. 君子的行為準則的多維探究

從孔子的觀點和態度中,我們可以更為深入地理解君子在處理事務時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君子應當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能夠清晰地分辨事物的本質和關鍵所在。在面對複雜的情況時,不被情感所左右,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而是能夠冷靜地分析利弊,做出符合道德和正義的決策。

同時,君子的行為應當始終以公平、正義、善良和仁愛為出發點,以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促進人類的共同進步為目標。他們在行動中展現出的智慧、勇氣和擔當,為社會樹立了榜樣,引領著人們向著更高尚的道德境界邁進。

三、本章小結

本章中子華使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孔子主張周急不繼富,冉子給粟過度。這引發我們對救濟原則的合理性、財富分配中的道德考量以及君子行為準則的深入思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他小說相關閱讀More+

你的星星,我的螢火

藍綠都是我喜歡的顏色

(海賊王同人)海賊王之航海日記+番外

哈尼雅

復仇情人

意若幽蓮

獸世嬌寵:戲精美人,多子多福

君墨羽

門庭十一

金千千

(綜同人)[綜影視]給他一個HE

青鏡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