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章 論語·雍第6章 不以出身論英雄—孔子與仲弓的人才之談,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孔子對著仲弓說道:“那耕牛生下的小牛犢,毛色純紅且牛角長得周正挺拔。即便有人起初不想用它來進行祭祀,然而山川之神難道會捨棄它嗎?”

首先,“仲弓”即冉雍,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

“犁牛”,這是一個關鍵的詞彙。在古代,犁牛通常指的是毛色混雜、主要用於耕田勞作的牛,其地位相對較低,被認為是較為平凡甚至低賤的。

“騂”,這個字形容的是毛色純紅。紅色在古代常常被視為一種美好的、吉祥的顏色,代表著純正和高貴。

“角”在此處指的是牛角。“且角”描述牛角長得規整、端正、漂亮。

“雖欲勿用”,“雖”表示即使、縱然;“欲”是想要、打算的意思;“勿用”指不想使用、不打算任用。

“山川其舍諸”,“山川”在古代常被視為神靈的象徵,代表著天地間的神明。“其”在這裡用作反問語氣詞,表示難道。“舍”有捨棄、放棄的意思。“諸”是“之乎”的合音。整句話的意思是山川之神難道會捨棄它嗎?

孔子透過這一形象生動且寓意深刻的比喻,向仲弓清晰地傳達了他對於人才選拔和任用的獨特見解和深遠思考。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人才的出身與價值的深入探究

孔子以犁牛之子為例,深刻地闡明瞭一個重要的觀點:一個人的價值和潛力不應被其出身的卑微或平凡所束縛和限定。即使一個人出生於看似不起眼的家庭背景,或者來自被社會普遍認為低層次的環境,但只要他內在具備優秀的品質、卓越的才能和不懈的努力精神,就理應得到應有的重視、賞識和任用。

這種價值的判斷不應僅僅基於外在的出身標籤,而應深入到個體的內在素養和能力。這不僅是對個體的公正對待,更是社會能夠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動力源泉,因為每一個潛在的人才都有可能為社會的繁榮和進步貢獻出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力量。

2. 公平與機會的全面審視

這一論述鮮明地反映了孔子對於公平原則的堅定追求和倡導。在社會的執行機制中,不應當因為一個人的外在條件,如家庭背景、社會地位等,而剝奪他展現自身才華和能力的機會。公平的環境應當給予每一個人平等的舞臺,讓他們能夠憑藉自身的真實實力和努力去爭取應有的認可和成就。

只有在這樣公平的競爭環境中,人才能夠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社會的資源也能夠得到最為合理和有效的配置,從而推動整個社會向著更加公正、和諧和繁榮的方向發展。

3. 教育的意義的多維剖析

從這一比喻中,我們還可以深刻領悟到教育所具有的強大力量和深遠意義。無論一個人的出身如何貧寒或低微,透過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斷地自我學習和努力進取,都有可能挖掘和展現出自身內在的優秀品質和卓越才能。

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品德的培養和潛力的激發。它為每一個個體提供了突破出身限制、實現自我價值的可能途徑。同時,也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有用之才,促進了社會的整體進步和發展。

三、本章小結

本章中孔子對仲弓以犁牛之子為喻,指出人才價值不應由出身決定,強調要營造公平環境,重視每個人展現才華的機會,凸顯教育在提升個體價值中的關鍵作用。它啟發我們摒棄出身偏見,發掘人才潛力,積極創造公平舞臺,同時藉助教育不斷自我提升,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他小說相關閱讀More+

你的星星,我的螢火

藍綠都是我喜歡的顏色

(海賊王同人)海賊王之航海日記+番外

哈尼雅

復仇情人

意若幽蓮

獸世嬌寵:戲精美人,多子多福

君墨羽

門庭十一

金千千

(綜同人)[綜影視]給他一個HE

青鏡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