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公冶第7章 道之不行與子路之勇—理想堅守與人才省思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章 公冶第7章 道之不行與子路之勇—理想堅守與人才省思,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孔子說:“我的主張行不通了,我想乘坐木筏漂洋過海。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孔子說:“仲由啊,好勇的精神超過了我,不過其他方面沒有什麼可取的才能。”
在此,“道”乃是孔子終其一生所追求和倡導的治國理政、為人處世的核心思想與原則體系,它是一個涵蓋了仁愛、禮義、忠信、智慧等諸多崇高價值的綜合性理念。
“不行”二字,含義沉重且深刻。“不”表示否定,“行”則指推行、施行、實現。“不行”直接且明確地傳達了孔子的主張在現實社會中遭遇重重阻礙,無法得以順暢推廣和有效落實的艱難狀況,透露出孔子深深的無奈與失落。
“桴”,這是一種用竹子或木頭編成的簡易水上交通工具,體積小且簡陋。在文中,它並非僅僅是一個具體的物件,而更多地象徵著孔子在理想受挫時,內心所設想的一種逃離現實困境、尋求別樣出路或精神寄託的方式。
“從”字,其基本含義是跟隨、隨從。在此語境中,“從我者”所強調的跟隨,不僅是身體上的相伴同行,更是精神上的高度契合、理念上的深度認同,意味著對孔子的思想、選擇以及可能面臨的未知前途的毫無保留的支援與擁護。
“由”即仲由,也就是子路,他是孔子眾多弟子中的一位,以勇猛果敢的性格特點為人所熟知。
“好勇”一詞,形象且生動地描繪了子路性格中最為顯著的特質——勇敢無畏、敢於衝鋒陷陣、不懼艱難險阻。這種勇敢並非是盲目的衝動,而是一種在面對挑戰時毫不猶豫、挺身而出的堅決態度。
“無所取材”,這是一個較難理解的表述。“無所”表示沒有地方、沒有方面,“取材”並非指獲取木材等物質材料,而是指獲取、具備有價值的東西或才能。合起來,孔子這句話的意思並非是對子路進行全盤的否定和貶低,而是在肯定他勇敢這一突出優點的同時,委婉地指出他在智慧、謀略、仁德、謙遜等其他重要品質和才能方面,相對來說還有所欠缺,尚需要進一步的培養、鍛鍊和提升。
孔子的這一系列言論,既真實地反映了他當時所處的艱難處境和複雜心境,又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他在無奈之中仍然試圖保持樂觀、積極尋求新的可能和出路的豁達態度。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的深層剖析
孔子所追求的“道”,代表著一種至善至美的社會秩序和個人修養的境界。然而,現實的社會充滿了各種利益紛爭、權力鬥爭和道德淪喪,使得他的理想難以在短時間內被廣泛接受和實施。
這種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並非偶然,而是反映了社會變革的艱難性和複雜性。一方面,孔子的理想超越了當時社會的普遍認知和接受水平,需要時間和教育來逐步傳播和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既得利益者往往會抵制這種可能改變現有秩序的理想,從而加大了實現的難度。
這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在追求偉大理想的過程中,必然會遭遇各種阻力和挫折。我們不能因為現實的殘酷而放棄理想,而應該像孔子一樣,在困境中保持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不斷探索實現理想的新途徑。
2. 豁達心境的展現的全面審視
儘管孔子面臨“道不行”的困境,但他能以“乘桴浮於海”的想法來表達自己的超脫,這種豁達心境令人欽佩。這種豁達並非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一種在無奈中尋求心靈慰藉和新的希望的積極態度。
它體現了孔子內心的強大和對生活的熱愛,即使面對挫折,也能保持樂觀和對未來的信心。這種豁達告訴我們,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只是暫時的,我們不能被它們所束縛,而應該以寬廣的胸懷和長遠的眼光去看待問題,相信總會有新的機遇和出路。
3. 對弟子的評價與期望的多維探究
孔子對子路的評價,既體現了他對弟子個性的精準把握,也蘊含了他對弟子成長的殷切期望。子路的勇敢是其顯著的優點,但同時也暴露出他在其他方面的不足。
孔子深知,一個真正優秀的人才,不僅要有勇敢的品質,還需要具備智慧、仁德、謙遜等多種素養的平衡發展。他透過這種評價,一方面是希望子路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不斷努力改進和完善自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