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論語·公冶第8章 仁德之辨與弟子之能—孔子的審慎評價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章 論語·公冶第8章 仁德之辨與弟子之能—孔子的審慎評價,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孟武伯向孔子詢問:“子路具備仁德嗎?”孔子回答:“我不知道。”孟武伯再次追問。孔子說道:“子路啊,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可以讓他去掌管軍事方面的事務,然而我不能確定他是否達到了仁德的境界。”孟武伯接著問:“冉求怎麼樣呢?”孔子回應:“冉求呀,在一個有著千戶人家的城邑或者擁有百輛兵車的采邑裡,可以讓他擔任總管一職,但是我不清楚他有沒有達到仁德的境地。”孟武伯又問:“公西赤又如何呢?”孔子表示:“公西赤啊,身著禮服站立在朝堂之上,可以讓他負責接待賓客,只是我不曉得他是否稱得上仁德。”
在此,“仁”這一概念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佔據著核心且至高無上的地位,它是一種涵蓋了多重維度的完美道德境界和人格修養。仁包含了對他人的關愛、慈悲與同情,是發自內心的善良與溫暖;意味著堅守道德準則和正義,行為正直、公正且無私;要求具備自我約束和自我提升的意識,不斷反省和改進自身的不足;還體現為對社會和大眾的責任與擔當,積極為他人謀福祉,為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貢獻力量。
“不知也”,這看似簡單的三個字,實則蘊含著孔子極度的審慎和嚴謹。“不知”並非是孔子真的一無所知,而是他對於仁德這一極其深奧和難以準確界定的概念,不願意輕易地、草率地給出一個確定的判斷。這種回答方式反映了孔子對仁德的敬畏和尊重,也體現了他在評價一個人是否達到仁德境界時的謹慎和周全。
“千乘之國”,“乘”指古代兵車的單位,“千乘之國”意味著一個規模較大、軍事力量較強的國家。這一表述不僅描繪了國家的實力和規模,也暗示了治理這樣一個國家所需的能力和責任。
“治其賦”,“賦”在這裡指的是軍事方面的工作,如徵兵、練兵、軍需等。“治其賦”表明子路在軍事管理方面具備一定的才能和能力。
“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聚居的地方,“千室之邑”表示一個有千戶人家居住的城邑,規模不算小。
“為之宰”,“宰”即主管、總管,說明冉求有管理和統籌一個區域事務的能力。
“束帶立於朝”,形象地描繪了公西赤穿戴整齊、儀態端莊地出現在朝堂的場景,展示了他的禮儀和風度。
“與賓客言”,強調了公西赤在外交和接待方面的能力,能夠與來訪的賓客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
孔子的這些回答,既明確指出了每個弟子的專長和所能勝任的職務,又對他們是否達到仁德的終極境界保留了謹慎的態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空間。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仁德標準的難以衡量的深入探究
孔子在面對孟武伯關於弟子仁德的詢問時,多次以“不知”回應,這深刻地反映出仁德的標準並非是可以簡單量化或一目瞭然的。仁德是一種極其深邃、複雜且綜合性的內在品質,它融合了一個人的道德觀念、情感傾向、行為舉止以及對他人和社會的關懷程度等多個維度。
要準確判斷一個人是否真正達到了仁德的境界,不能僅僅依據某一孤立的事件或短暫的表現,而需要對其長期的行為模式、內心的動機和價值取向進行深入的觀察和分析。
而且,仁德的表現形式並非一成不變,它會因個體的差異、情境的變化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這就要求我們在評價仁德時,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全面的思考能力,避免陷入片面和武斷的判斷。
2. 才能與仁德的區分的全面審視
孔子在評價三位弟子時,著重闡述了他們各自在才能方面的特長以及所能勝任的具體職務,而對於他們是否達到仁德的境界則保持了謹慎的態度。這清晰地表明,在孔子的觀念中,才能與仁德雖然存在一定的關聯,但絕非完全等同。
一個人的才能往往體現在其對特定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以及在具體工作中的出色表現。然而,仁德則更多地涉及到一個人的道德品質、人性修養以及對他人和社會的無私奉獻精神。
一個具備出色才能的人,如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