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孔子論民之引導——知與由的權衡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章 孔子論民之引導——知與由的權衡,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孔子說:“對於老百姓,可以讓他們按照我們指引的道路去走,沒必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
首先,“民”在此處所指乃是社會中數量龐大、處於基層且構成社會基礎的普通大眾。在當時的社會情境下,“民”主要涵蓋了從事農耕、手工勞作、商業貿易等各類生產與經營活動,以及參與日常社會生活的廣泛群體。他們在社會地位、財富擁有和知識掌握方面相對處於較低層次,大多從事著繁重的體力勞動,為社會的物質生產和基本運轉提供支撐。
“使”這個字蘊含著豐富且多層次的意義。它既包含了驅使、支使之意,暗示著憑藉某種權威或力量促使他人按照特定的意願行動;又有派遣、安排的意思,體現出一種具有明確目的和計劃性的決策行為;同時還帶有引導、勸勉的意味,展現出一種相對溫和但具有明確方向性的影響力。
“由”在此語境中,其核心意義為遵循、依照、順從。具體而言,是要求民眾按照既定的方向、規則、模式或者所指引的具體路徑去行動、去實踐。這種“由”並非是盲目、被動的機械跟從,而是在一定的社會秩序、道德規範和傳統框架內的服從與執行。它強調的是一種有序的參與和順應,而非無序的混亂或反抗。
深入剖析這一表述,需要將其精準地置於孔子所處的特定歷史背景和社會條件之中。在那個時代,社會等級結構呈現出嚴格分明的態勢,知識的傳承和教育資源被少數上層階級牢牢掌控。普通民眾不僅面臨著生活的沉重壓力和物質資源的相對匱乏,而且接受系統教育和獲取豐富知識的機會極度稀缺,這致使他們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顯著的束縛和限制。與此同時,社會的穩定和有序運轉在相當程度上依賴於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禮教、風俗習慣以及既定的行為規範。
然而,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我們絕對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機械地僅從字面上去生硬解讀,而必須緊密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社會結構、文化傳統,以及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內在邏輯、核心宗旨和發展脈絡,進行全面、深入、細緻且辯證的思考和剖析。
綜合來看,這句話反映了孔子在特定社會環境和歷史階段下對民眾管理和引導方式的一種初步思考和階段性觀點,但絕不能將其視為孔子對於民眾的一貫態度或者終極定論。我們應當以動態發展的眼光和全面客觀的視角來審視和理解。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時代的侷限性
孔子生活的時代,社會結構呈現出高度的固化和僵化特徵,教育的普及程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資訊的傳播方式原始而極為緩慢。普通民眾在物質生活的沉重壓力之下,往往深陷於為基本生存而奔波的困境,極度缺乏接受系統教育和廣泛獲取知識的機會與條件,這在極大程度上嚴重限制了他們對複雜事務進行深入思考、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也極大地抑制了他們主動參與社會治理和公共事務的積極性和可能性。因此,在當時那樣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直接讓民眾遵循既有的規則和模式,或許在一定程度上被視為一種維持社會表面穩定和基本運轉的權宜之計。
2. 引導與教育
雖然孔子表述“不可使知之”,但這絕不是意味著他從根本上否定民眾的智慧潛力和學習能力,更不應被曲解為對民眾的故意愚弄或輕視。恰恰相反,從孔子的其他眾多教育理念和政治主張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更為注重和強調的是透過正確、恰當且有效的引導和示範,讓民眾在日常的實踐活動中逐步深刻地體會和自覺遵循一定的道德規範、社會秩序和行為準則。這種引導並非是單向的、強制的、粗暴的施壓,而是建立在對人性的充分尊重、對社會和諧的不懈追求以及對民眾基本需求的關注和滿足的基礎之上。期望透過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逐步培養民眾的良好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從而最終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和穩定和諧發展。
3. 現代的啟示
在當今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日新月異,教育的廣泛普及和深度推進,以及資訊傳播的高度便捷、迅速和全球化,民眾的受教育程度、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都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飛躍和顯著提升。在這樣全新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下,我們應當更加堅定不移地注重對民眾的全面教育和資訊的充分公開透明,積極鼓勵民眾以更加主動、積極的姿態參與公共事務的廣泛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