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孔子頌聖王之德——舜禹有天下而不與的崇高境界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章 孔子頌聖王之德——舜禹有天下而不與的崇高境界,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孔子說:“多麼崇高偉大啊!舜和禹得到天下,卻不是自己去謀求的。”
首先,“巍巍乎”這一表述,“巍巍”本義指山高大雄偉的模樣,在此處用作形容詞的重疊形式,成為一個情感強烈的感嘆詞,滿溢著孔子對舜和禹的極度尊崇、敬仰與讚歎。其所傳達的情感猶如洶湧澎湃的浪濤,鮮明地凸顯出孔子對他們評價之高遠,已達常人難以企及的境地。
“舜”和“禹”,這兩位皆是中國古代傳說中極具影響力的聖王。舜以其至孝至善的品德聞名遐邇。他的孝道不僅體現於對父母的順從與關愛,更在於能夠以孝行感化他人,營造出和諧的家庭與社會氛圍。同時,舜善於甄別和任用賢能之士,使他們在各自崗位上充分施展才能,展現出卓越的領導才能與寬廣的胸懷。
“禹”則因治理洪水的赫赫功績而名垂千古。在面對肆虐的洪水時,禹彰顯出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捨生忘死的精神。他長期奔波於治水一線,親自勘察地形,規劃治水方略,帶領民眾歷經重重艱難險阻,最終成功馴服洪水,拯救了無數百姓的生命與家園。
“有天下”,這裡的“天下”並非單純指領土或統治區域,而是涵蓋了整個國家的政權、人民和社會的綜合概念。“有天下”意味著獲取了統治國家、管理萬民的權力與責任。
“而不與焉”,“與”有參與、謀求之意。“不與”即不是主動去參與爭奪、謀求獲取。這意味著舜和禹獲得統治天下的權力並非源於自身的刻意追求與爭奪,而是由於他們的德行和功績贏得了民眾的廣泛認可與擁戴,從而自然而然地被賦予了這一至高無上的權力。
深入剖析這句話,孔子透過這一簡潔而有力的表述,清晰地呈現了他對舜禹品德和行為的讚賞,同時也傳遞了他對於統治者應當如何獲取權力以及如何行使權力的深邃思考。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聖王的品德
孔子對舜禹的深情讚譽,鮮明地凸顯了他們那超凡脫俗、令人敬仰的高尚品德。舜的至孝至善和仁厚寬容,禹的捨己為公和堅毅果敢,皆成為了後世千秋萬代傳頌和敬仰的光輝典範。他們獲取天下的方式並非出於狹隘的個人權力慾望和私利追求,而是憑藉自身內在的德行光輝和為百姓謀福祉的卓著功績。這種源自品德的強大力量,遠遠超越了權力本身的外在形式,成為了凝聚人心、感召民眾、治理國家的根本源泉和強大動力。
2. 權力的正當獲取
“而不與焉”這句話,深刻地反映了孔子對於權力獲取方式的獨到見解和高遠追求。在他看來,正當合法的權力應當建立在全心全意為民眾謀福祉、為社會的繁榮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基礎之上,而非透過勾心鬥角的陰謀算計、殘酷血腥的暴力爭鬥或者違背道德倫理的不正當手段去強行謀取。舜禹的成功範例清晰地表明,只有憑藉自身的高尚德行和為民眾創造的實實在在的功績所贏得的權力,才能夠真正得到民眾的真心擁護和堅定支援,也才能夠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繁榮昌盛。
3. 責任與擔當
舜禹在幸運地擁有天下之後,毅然決然地肩負起了無比沉重而又神聖莊嚴的責任。他們全心全意致力於國家的治理整頓、社會的發展進步以及百姓的安居樂業,而非將權力僅僅視作滿足個人私慾、享受榮華富貴的工具。這種對責任的勇敢擔當和無私奉獻精神,生動地體現了一位真正的領導者所應具備的核心品質和高尚情操。一個真正稱職的領導者,應當始終以天下的興衰榮辱為己任,為民眾的幸福安康和社會的文明進步而不懈拼搏,甚至不惜付出個人的巨大犧牲。
4. 對後世的啟示
孔子對舜禹的由衷稱讚,對於後世產生了源遠流長、影響深遠的深刻啟示。它時刻提醒著後世的統治者和領導者,要以修身立德為根本,以建立卓著功績來贏得民心,以勇於擔當責任的精神來治理國家。同時,也懇切告誡著每一個普通人,在追求個人成功和社會地位的道路上,必須堅定不移地遵循道德倫理的正道,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而非妄圖透過投機取巧、不擇手段的方式來達成目標。
三、本章小結
在本章中,孔子透過對舜禹擁有天下卻非主動謀取這一崇高行為的熱情頌讚,生動展現了聖王的高尚品德、正當的權力獲取途徑、強烈的責任擔當意識,為後世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