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孔子言為學之態——學如不及與恐失之的智慧警言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章 孔子言為學之態——學如不及與恐失之的智慧警言,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孔子說:“學習就好像追趕什麼,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
首先,“學”這個字,在此處蘊含著極其豐富和深邃的意義。它絕非僅僅侷限於在學堂中獲取的書本知識,而是廣泛地涵蓋了對世間萬事萬物全面而深入的認知與理解。這包括對自然執行規律的探究,對複雜多變社會現象的剖析,對源遠流長人文歷史的追溯,以及對藝術審美、倫理道德、哲學思考等諸多領域的探索。同時,“學”更意味著對真理持之以恆、不懈追求的精神旅程,是對道德準則由表及裡、身體力行的領悟與踐行,也是對人生智慧在歲月長河中點滴積累、逐步昇華的漫長過程。它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貫穿生命始終的自我提升與不斷完善的動態歷程。
“如不及”這一表述,以一種極其生動、鮮活且極具感染力的方式,精準地描繪了學習者在追求知識和智慧時那種迫不及待、心急如焚的心態。“如”字在此起到了形象的比喻和類比作用,彷彿將學習的過程具象化為一場追逐的競賽。“不及”則深刻地傳達出一種永遠難以追及、無法企及的感覺,意味著目標如同遙遠天際的星辰,儘管我們奮力奔跑,卻始終感覺相距甚遠。這種表述生動地展現了學習者在面對浩瀚無垠的知識海洋時,那種自感所學有限、速度遲緩,拼命想要追趕卻又似乎永遠無法完全追及的急切與焦慮,充分體現了對知識的無限渴望和對自身進步速度的不滿。
“猶恐失之”進一步深刻而細膩地揭示了學習者內心深處那種揮之不去、如影隨形的擔憂和警覺。“猶”字帶有一種持續不斷、始終如一的意味,強調了這種擔憂的永續性和連貫性。“恐”字則強烈地傳達出極度的恐懼、害怕和不安的情緒,突顯了這種擔憂的深度和強度。“失之”即意味著失去、丟失、遺漏,指的是好不容易透過艱辛努力學到的知識、歷經磨難領悟的道理或者苦心培養的品德,可能會由於疏忽大意、記憶衰退、環境變化或者未能持續鞏固和運用等各種原因而逐漸流失、遺忘或者生疏。所以,“猶恐失之”深刻地表達了學習者即使在取得一定的學習成果後,仍然時刻懷著戰戰兢兢、如臨深淵的心態,擔心自己所擁有的寶貴財富會在不經意間悄然消逝,這種對知識和成果的極度珍視和小心翼翼的守護之情,反映了學習者對學習成果穩定性和永續性的高度關注。
深入剖析這句話,孔子以細膩入微、富有張力和感染力的語言,精確而傳神地刻畫了學習過程中應始終保持的那種如飢似渴、積極進取的強烈追求態度,以及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謹慎珍惜之情。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學習的進取精神
孔子此語著重強調了在學習中應當具備永不停歇、勇往直前的進取之心。知識的海洋廣袤無邊、深邃無盡,無論我們付出多大的努力,都僅僅是觸及了其冰山一角。在這無盡的知識領域中,總有新的未知等待我們去勇敢開拓,新的奧秘等待我們去用心領悟。這種對知識的熱切渴望和不懈追求應當像燃燒的熊熊烈火,持續不斷、熱烈奔放,永不熄滅。我們絕不能因為取得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成績就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從而停下前進的腳步。相反,每一個小小的成就都應當成為激勵我們繼續前行的動力,促使我們向著更高、更遠的知識巔峰奮勇攀登。
2. 對知識的敬畏與珍惜
“猶恐失之”這句深刻的表述,充分反映出對所學知識應當懷有深深的敬畏和無比的珍惜之情。我們透過辛勤努力和不懈奮鬥所獲得的知識,猶如世間最珍貴的寶藏,蘊含著無盡的智慧和力量。然而,如果不能加以精心的呵護、持續的鞏固和靈活的運用,這些寶貴的財富很容易在歲月的悄然流逝中漸漸被遺忘、被荒廢或者變得生疏。這無疑將是一種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因此,它時刻提醒著我們要始終保持高度的警醒和敏銳的覺察,不斷地溫習、反思和實踐所學,將知識真正地融入自己的血脈、骨髓,使其成為我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在時間的考驗中歷久彌新、熠熠生輝。
3. 學習的緊迫感
這句話傳遞出一種令人震撼且不容置疑的強烈緊迫感。在當今這個知識爆炸、資訊飛速更新換代的時代,知識的增長和更新速度猶如閃電般迅猛。我們必須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加快學習的節奏和步伐,與時間展開激烈的賽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跟上時代洶湧澎湃、一日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