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孔子析人性之瑕——狂直侗願悾信的省察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章 孔子析人性之瑕——狂直侗願悾信的省察,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孔子說:“狂妄而不正直,幼稚而不謹慎,看上去誠懇卻不講信用,這樣的人,我真不明白他們了。”
首先,“狂”這個詞,在此處指的是一種極度放縱、毫無約束且肆意妄為的狀態。它表現為行事風格乖張跋扈,行為舉止高調張揚,自我認知過度膨脹,常常毫無顧忌地跨越常規、禮法以及道德的界限,全然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利益以及社會的規範和公序良俗。
“直”,其所代表的是公正、剛直不阿。意味著內心深處堅定不移地秉持正義與公平,在言行上始終遵循正直無私的道路,既不歪曲事實真相,也不偏袒任何私利,能夠以光明磊落、坦率真誠的態度去對待身邊的人和所經歷的事。
“侗”,意思是心智尚處於稚嫩、不成熟的階段,缺乏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對世事的深刻洞見與思考。此類人在面對複雜多變的現實情境時,往往顯得懵懂無知,難以做出明智、恰當的判斷和決策。
“願”,表示的是為人老實本分、做事謹慎小心。這意味著一個人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身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從而自覺地進行自我約束,行為安分守己,不輕易涉足危險或不明智的領域,每做一個決定都經過深思熟慮。
“悾悾”,描繪的是從外表上看起來誠懇、質樸,給人一種憨厚純良、毫無心機的直觀印象。
“信”,指的是信用、誠信。即言出必行,說到做到,言行高度相符,許下的承諾如同千金般貴重,能夠以堅定不移的誠實和始終如一的守信品質贏得他人的信賴、尊重與認可。
深入剖析這句話,孔子對於這幾種相互矛盾、不符合正常道德規範且嚴重扭曲人性本真的組合表達了強烈的不滿、失望以及深深的困惑。他認為這些品質的雜糅與衝突,完全背離了人們應當不懈追求的正直、善良、真誠和美好的道德標準,是對人性光輝的褻瀆與遮蔽。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品德的完整性
孔子所列舉的這些人性的缺陷,深刻地揭示了品德應當具備的完整性和連貫性。一個人倘若僅僅在表面上展現出某種看似突出的特質,然而卻缺乏與之相互呼應、內在統一且相互支撐的核心品質,那麼絕對不能被視為真正擁有健全和良好的品德。舉例來說,一個狂妄不羈之人,如果不能因其無所畏懼的性格特質而順勢發展出正直坦率、光明磊落的品質,反而變得陰險狡詐、心懷叵測,那無疑是一種極其嚴重且令人痛心的品德缺失。這種缺失不僅會嚴重損害個人自身的道德形象和聲譽,在人際交往的複雜網路中引發諸多的誤解、衝突和嫌隙,而且還會在社會互動的廣闊舞臺上造成一系列負面的連鎖反應,阻礙和諧關係的建立與發展。
2. 內在與外在的統一
這幾種複雜而微妙的人性特點,以一種強烈而鮮明的方式強調了內在品質與外在表現應當達到水乳交融、高度契合的完美統一。那些幼稚單純、涉世未深的人,如果不能在保持天真無邪的同時,同步培養出謹慎自律、深思熟慮的品格特質;那些外表看起來誠懇老實的人,如果在其質樸的表象之下缺乏堅實的信用基石作為支撐,那麼他們無疑都是表裡不一、名不副實的典型代表。這種內在與外在之間的嚴重脫節和不一致性,極大地違背了道德所應當遵循的真誠性原則,使得道德的力量被嚴重削弱,價值也隨之大打折扣。在一個健康、和諧且充滿生機的社會環境中,每一個個體都應當以真實、純淨且堅定不移的內在品質作為穩固的根基,透過外在的言行舉止自然而然地展現出一致、連貫且令人信服的道德風貌,從而在人與人之間成功地建立起相互信任、彼此尊重以及和諧共融的良性關係。
3. 社會影響
具有這些缺陷的人,一旦置身於社會的大舞臺,便極有可能產生廣泛、深遠且難以逆轉的不良影響。他們獨特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就如同具有強大感染力的病毒,很容易對周圍的人群產生誤導作用,尤其是對於那些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價值觀仍處於形成關鍵期的青少年群體,可能會產生極具破壞性的錯誤示範效應。與此同時,這類人的存在,猶如腐蝕社會基石的慢性毒藥,會逐步破壞社會整體所賴以維繫的道德規範和信任基礎,進而引發社會秩序的混亂無序以及人們價值觀的扭曲變形。當諸如不正直、不謹慎、不誠信等不良品質如同瘟疫一般在社會的各個角落肆意蔓延開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