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孔子論治國賢才與至德之範——盛世之因與德政之輝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章 孔子論治國賢才與至德之範——盛世之因與德政之輝,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家治理中的關鍵作用和稀缺價值。無論是舜的五位賢臣,還是武王的十位能臣,他們的才能和智慧對於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社會的安定和諧起到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一個國家若能擁有眾多德才兼備的人才,併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就能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政策,推動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反之,若人才匱乏,國家的發展則會陷入困境。這啟示我們在任何時代,都要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任用,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氛圍,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激發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為有才華的人提供充分施展抱負的機會和條件。
2. 時代與人才的關係
唐虞之際和武王時期人才興盛,這並非偶然。良好的時代環境能夠為人才的成長和發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包括開明的政治制度、尊重知識和人才的社會風氣、廣闊的發展空間等。而反過來,傑出的人才也能敏銳地把握時代機遇,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推動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他們能夠引領社會思潮,創新制度和技術,為社會注入新的活力。這提醒我們要努力營造一個開放包容、鼓勵創新、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以吸引和培育更多優秀人才,促進人才的湧現和社會的繁榮。
3. 道德與權力
周文王雖擁有強大的實力,卻能“以服事殷”,展現了極高的道德操守和政治智慧。這表明真正的仁德並非僅僅追求權力和擴張,而是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剋制慾望,堅守道義和原則。對於領導者來說,權力應當與道德相輔相成,以道德約束權力,防止權力的濫用和腐敗。只有將道德融入權力的運用中,才能贏得民眾的擁護和信任,實現長治久安,建立起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
4. 至德的標準
孔子稱讚周之德為“至德”,這為我們樹立了道德的崇高標準和光輝典範。周的至德體現在對道義的堅定堅守、對人民的深切關愛、對和平的不懈追求以及對社會秩序的精心維護等方面。這種至德的理念超越了個人的私利和慾望,關注的是整個社會的福祉和長遠發展。它對於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塑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培養公民的道德素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價值引領作用。
三、本章小結
在本章中,孔子透過對舜、武王時期的人才盛況以及周之至德的深入論述,深刻揭示了人才對於國家治理的關鍵作用,闡明瞭時代與人才相互成就的關係,強調了道德在權力運用中的核心地位,樹立了至德的崇高典範。他的觀點猶如一盞明燈,為我們指明瞭在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和個人修養中應當遵循的道路。提醒我們重視人才培養,營造優良環境,秉持道德原則,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以推動社會的和諧、繁榮與進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