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孔子論治國賢才與至德之範——盛世之因與德政之輝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章 孔子論治國賢才與至德之範——盛世之因與德政之輝,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舜有五位賢臣就能使天下得到治理。周武王說:“我有十位能治理國家的大臣。”孔子說:“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嗎?唐堯和虞舜時代,以及周武王時期,人才是最興盛的了。武王的十位大臣中有一位是婦女,實際上只有九位罷了。周文王已經擁有了天下的三分之二,卻仍然向殷商稱臣。周朝的德行,可以說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了。”
首先,“舜有臣五人”中的“五人”,指的是禹、稷、契、皋陶、伯益。禹,以其超凡卓越的治水才能聲名遠揚,成功治理了肆虐的洪水,為百姓營造了安定的生存環境,保障了農業的有序發展;稷,在農耕領域造詣深厚,對農業的大力推廣和蓬勃發展貢獻卓著,確保了糧食的充裕供應;契,於教化民眾方面表現非凡,有力地促進了社會文明的進步;皋陶,憑藉公正嚴明、不偏不倚的執法風格備受讚譽,有力地維護了社會的公平正義;伯益,擅長調馴鳥獸,在資源合理利用和生態平衡維繫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五位賢臣各自擁有獨特專長,相互協作、攜手共進,全心全意輔佐舜,最終實現了天下的大治。
“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 這裡的“亂臣”,並非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犯上作亂、忤逆不忠的臣子,而是指能夠平定亂世、治理國家、安邦定國的傑出能臣。這十位大臣分別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适以及邑姜(武王之妻)。周公旦,憑藉其卓越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治國理政才能,為周朝的成功建立和穩定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召公奭,在輔佐武王和周公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重要的協調統籌和管理監督作用;太公望,也就是姜子牙,以其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的軍事策略和政治眼光,為武王伐紂提供了極具關鍵意義的指導;畢公、榮公等在政務處理和地方治理方面各展其長、功績斐然;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适等則在軍事行動、外交事務等領域展現出了非凡卓越的才能。而邑姜作為武王的妻子,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武王提供了支援與幫助。
“才難,不其然乎?” 孔子發出的這句感慨,“才難”指的是具備卓越才能、高尚品德並且能夠擔當起治國安邦重大責任的人才難以尋覓和獲得。“不其然乎”乃是一種加強語氣的反問表述,更加堅定有力地肯定和強調了“人才難得”這一深刻觀點。這充分反映了孔子深刻洞悉到在國家治理和發展的漫長程序中,發現和培育真正出類拔萃的人才是一件極其艱難但又無比重要的事情。
“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唐虞”所指的是唐堯和虞舜時期,那是遠古時代備受人們傳頌和敬仰的聖明之世。“際”表示特定的時期、階段。“於斯為盛”意思是在這個特定的時期(唐堯虞舜時期以及周武王時期)人才呈現出最為興盛繁榮的局面。這鮮明地體現了孔子對這兩個時期人才輩出、國家繁榮昌盛景象的高度讚賞和極力推崇。
“有婦人焉,九人而已。” 這裡的“婦人”指的是邑姜。在傳統觀念中,女性在政治領域的作用相對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約束,因此在計算能夠發揮關鍵核心作用的大臣數量時,通常將邑姜排除在外,認為實際上發揮重要作用的男性大臣是九位。這一表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在性別角色認知方面存在的特定侷限性。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三分天下有其二”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周文王當時所擁有的強大雄厚實力,已經佔據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廣袤土地和眾多人口。“服事殷”則表示周文王仍然心甘情願、毫無怨言地以臣子的身份侍奉殷商王朝,充分展現出了他的隱忍剋制、深謀遠慮以及對名分道義的虔誠尊重。
“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周之德”指的是周朝所展現出來的一系列品德修養和行為準則規範。“至德”意為達到了至高無上、無可比擬的道德境界。孔子認為周朝的德行水準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實在值得由衷地稱讚和深深敬仰。
深入剖析這段話,孔子透過對舜、武王時期人才狀況和周德的詳盡論述,全面且深入地表達了他對治國之道和道德準則的深邃思考。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人才的重要性
孔子強調“才難”,突顯了人才在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