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孔子論亂源之警——勇貧失衡與仁之尺度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章 孔子論亂源之警——勇貧失衡與仁之尺度,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孔子說:“喜好勇敢卻又極度厭惡貧困,會引發禍亂。對於不仁的人,如果憎惡得太過分,也會引發禍亂。”
首先,“好勇”,這裡的“好”意味著極度的喜愛、強烈的偏好,是一種超出正常範疇的熱衷。“勇”通常指勇敢這一品質,包含了面對困難和危險時的無畏、果斷和堅決。然而,“好勇”在此並非是對在合理界限內、基於正義和道德的勇敢行為的適度欣賞與追求,而是一種過度的、毫無節制的、近乎痴迷的對勇敢的崇尚。這種“好勇”的狀態,使得個體容易陷入逞勇鬥狠、盲目衝動的境地,他們在面對問題和挑戰時,不再運用理性思考和智慧判斷,而是不假思索地、本能地憑藉武力或強硬激烈的手段來試圖解決一切,完全忽略了和平、協商、妥協以及其他更為溫和、理性且有效的解決方式和途徑。
“疾貧”,“疾”表達的是深切的痛恨、極度的厭惡,是一種強烈到難以忍受的負面情緒。“貧”指的是貧困的生活狀態,包括物質的匱乏、生活的艱難以及社會地位的低下。“疾貧”並非是對貧困狀況的一般性不滿或期望改善的正常心態,而是懷著一種幾近絕望的、無法容忍的、甚至到了歇斯底里程度的抗拒心理,對貧困達到了一種從內心深處極度排斥、一刻都不願意接受的極端程度。這種極度的反感和抗拒,可能會使人們在強烈的慾望驅使下,為了迅速擺脫貧困,不擇手段,不計後果,不惜採取任何極端、不正當甚至違法犯罪的方式和行為。
“亂”,這個字所蘊含的意義深遠且廣泛,它不僅僅是表面上所呈現出的秩序的混亂、規則的破壞、行為的無章可循,更是深層次地指向社會道德規範的徹底崩壞、人心的極度動盪不安以及社會結構的嚴重失衡。它意味著整個社會正常的執行機制被粗暴地打破,原有的公序良俗不再被人們所尊重和遵守,人們的行為失去了應有的約束和正確的引導,社會陷入一片混亂無序、動盪不安的狀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互助關係被破壞,社會的凝聚力和穩定性蕩然無存。
“人而不仁”,“人”指的是單個的個體、具體的某個人。“而”在此起到轉折連線的作用。“不仁”描述的是一個人缺乏基本的仁愛之心,喪失了善良、慈悲、關愛他人等美好品德,其行為表現出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完全違背了道德倫理的準則和要求,對他人和社會造成了傷害和不良影響。
“疾之已甚”,“疾”依舊是表示憎惡、痛恨的強烈情緒。“之”明確地指代那些不仁的人。“已甚”則強調這種憎惡的程度達到了過度、過激、極端的水平。“疾之已甚”生動地描繪了一種對不仁之人的憎惡超出了正常的道德批判和譴責的範疇,達到了一種幾近失控、失去理智的強烈程度,表現為過度的憤怒、仇恨和報復心理。
深入剖析這些表述,孔子在此極其敏銳且深刻地指出了兩種極有可能導致社會陷入混亂無序狀態的情形和根源。一方面,當一個人的內心被過度的喜好勇敢以及極度的厭惡貧困所佔據和控制時,這種極端的心態組合會使其在強烈的慾望和衝動驅使下,在追求改變自身困境和現狀的過程中,完全喪失理智和道德的約束,拋棄了應有的原則和規範,採取暴力、欺詐、掠奪等非法和不道德的手段,從而對社會的公平正義和正常秩序造成嚴重的破壞和衝擊。另一方面,如果整個社會對於那些不仁之人的態度和處理方式過於偏激、極端和缺乏理智,不是透過耐心的教育、感化以及積極的引導等溫和且建設性的手段來促使他們認識錯誤、改過自新並回歸正道,而是選擇採取過度激烈、殘酷的打壓、懲罰和報復行動,那麼這種極端的做法極有可能激起這些人的強烈反抗和敵對情緒,進一步加劇社會內部的矛盾和衝突,最終導致社會的混亂不堪和動盪不安,使社會陷入一種無法正常運轉和發展的困境。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適度與平衡
孔子的這一觀點著重強調了在個人品質和社會態度上保持適度與平衡的至關重要性和緊迫性。勇敢固然是一種值得稱讚和推崇的品質,但它必須與理智的思考、深遠的謀略以及對法律的敬畏和對道德規範的嚴格遵守緊密地結合起來。否則,勇敢就極有可能淪為魯莽的衝動和盲目的冒險,給個人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給社會造成巨大的災難和破壞。同樣,對貧困狀況的不滿和改變的渴望應當被合理地轉化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透過勤奮的勞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