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章 《<論語·八佾第6章 孔子論季氏旅於泰山》,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季氏居然準備去祭祀泰山。在當時,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諸侯才有資格進行的重大祭祀活動。孔子對冉有說:“你難道不能夠勸阻他嗎?”冉有回答:“我沒有能力阻止。”孔子長嘆道:“哎呀!難道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知曉禮儀嗎?”

在這裡,孔子對季氏這種超越自身身份和許可權的越禮行為表示了極度的不滿。他希望身為季氏家臣的冉有能夠發揮作用,阻止這一不當行為,但冉有的回答讓孔子感到無奈和失望。而孔子提到林放,是因為林放曾向孔子請教禮的根本,表明他對禮有追求和思考。孔子以此暗示,連林放這樣的人都懂得禮的重要和規範,季氏卻肆意妄為,實在是無知和悖禮。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祭祀的禮法與等級

在古代社會,祭祀活動被賦予了極其莊重且嚴格的禮法規範和等級劃分。泰山,作為神聖而崇高的祭祀物件,在傳統禮制中,唯有天子和諸侯才有資格舉行莊重的祭祀儀式。季氏,作為魯國的大夫,本應恪守自身的地位和相應的禮法約束,然而他卻妄圖越俎代庖,進行泰山之祭。這種明目張膽的僭越行為,不僅僅是對禮法和等級制度的公然挑釁,更是對社會秩序基石的粗暴衝擊。其背後所折射出的,是季氏膨脹的野心和對權力的無盡貪婪,他企圖透過這種不合規的祭祀行為,提升自己的威望和影響力,進一步打破社會的平衡與穩定。

2. 孔子對弟子的期望與失望

孔子向冉有發出能否阻止季氏的詢問,這一舉動充分體現了他對弟子能夠挺身而出、匡正這種錯誤行為的殷切期望。在孔子眼中,弟子們應當具備堅守正義、維護禮法的勇氣和智慧。然而,冉有的回答“不能”,無疑讓孔子深感失望。這一回答不僅反映出在面對強大的權勢和複雜的禮法衝突時,堅守正義和原則所面臨的巨大困難與挑戰,也凸顯了孔子對弟子在道德修養、責任擔當以及應對複雜局面能力等方面有著更高層次的要求和期待。

3. 對神靈的敬畏與道德自覺

孔子所言“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此語意味深長。一方面,這表達了他對季氏無知和狂妄的尖銳批判。季氏愚蠢地以為,僅僅透過不合禮法的祭祀泰山,就能夠輕易地獲取神靈的庇佑和恩賜,卻絲毫沒有意識到這種違背道德和禮制的行為,在神靈面前是何等的卑劣和可憎。另一方面,這句話也深刻地強調了道德自覺的極端重要性。即使是在面對神聖的神靈時,人的行為也應當始終符合道德和禮法的準則,只有秉持正直善良的品行,遵循正義規範的舉止,才能真正獲得內心的安寧和神靈的認可。否則,任何妄圖透過不正當手段尋求庇佑的行為,都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妄想,無法得到真正的庇佑和福澤。

4. 權力與道德的制衡

季氏的越禮行徑,猶如一面清晰的鏡子,無情地揭示了權力一旦失去約束、肆意膨脹時,可能對道德和社會秩序造成的毀滅性破壞。這一現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時刻提醒著我們,在社會的執行和發展過程中,權力必須時刻受到道德和法律的雙重約束與制衡。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防止權力的濫用和越界,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得以實現,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得以長久維持。同時,也需要有像孔子這樣具有堅定道德信念和無畏勇氣的仁人志士,敢於挺身而出,對不當的權力行為進行毫不留情的批判和堅決有力的糾正,以正社會之風,安民眾之心。

5. 對當下社會的警示

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紛繁複雜的社會中,雖然具體的祭祀形式和嚴格的等級制度已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與之類似的權力濫用、肆意違背規則以及道德淪喪的現象卻依然時有發生。這一章的深刻教誨,如同夜空中璀璨的北斗星,為我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提醒著我們要時刻保持對權力的高度警惕,時刻以道德和法律的規範為準繩,審視自己的行為和決策。我們應當以史為鑑,堅決杜絕任何違背公平正義和良好秩序的行為,共同努力營造一個風清氣正、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

6. 個人的道德抉擇與社會責任

從個體的微觀層面審視,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身邊那些不道德或違規的行為時,應當勇敢地效仿孔子,懷揣著正義的火焰和良知的力量,毫不猶豫地表達內心的不滿和堅決進行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他小說相關閱讀More+

你的星星,我的螢火

藍綠都是我喜歡的顏色

(海賊王同人)海賊王之航海日記+番外

哈尼雅

復仇情人

意若幽蓮

獸世嬌寵:戲精美人,多子多福

君墨羽

門庭十一

金千千

(綜同人)[綜影視]給他一個HE

青鏡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