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章 《<論語·八佾第13章 王孫賈問孔子》,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王孫賈問道:“‘與其諂媚於奧神,寧可諂媚於灶神’,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在這裡,“媚”指諂媚、討好。“奧”指房屋西南角的神,古人認為其地位尊貴但相對較為疏遠,不直接掌管具體事務。“灶”指灶神,主管家庭飲食之事,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孔子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如果得罪了上天,無論向誰祈禱都沒有用。”

“不然”,表示否定,意思是不是這樣的。“獲罪於天”,指違背了天理、天道,犯下罪過。“無所禱也”,意思是沒有地方可以祈禱以求寬恕。

王孫賈以這句俗語請教孔子,其言外之意或許是暗示孔子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應該去討好那些更有實際權力和影響力的人。然而,孔子的回答表明了他堅決不認同這種透過討好權貴來獲取利益或達到目的的做法。

孔子強調,真正重要的是遵循天理正道,而不是透過不正當的手段去迎合某些權勢人物。如果違背了天理,那麼任何形式的祈求都無法彌補罪過。

這反映了孔子對於道德原則的堅守,不為世俗的功利觀念所動搖。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堅守正道的力量

孔子的回答猶如一座巍峨的燈塔,在黑暗中閃耀著堅守正道的強大光芒,彰顯了他堅定不移的決心和不可動搖的力量。在充滿誘惑和複雜多變的人際關係中,堅守內心的道德準則並非易事,但孔子的話語激勵著我們,無論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和利益誘惑,都要毫不動搖地守護那份源自內心的善良、正直和正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坦蕩、走得安穩,不為一時的蠅頭小利而迷失自我,偏離那通往真理和美好的康莊大道。

2. 天理的至高無上

孔子提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這一表述如同洪鐘大呂,震耳發聵,強調了天理的不可違背和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它讓我們深刻地反思,在人類社會紛繁複雜的規則和權力架構背後,始終存在著一種超越世俗、永恆不變的正義和真理。這種天理宛如高懸於蒼穹之上的璀璨星辰,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我們應當懷著敬畏之心去追尋、去遵循。無論世事如何變遷,無論權力如何更迭,天理永遠是我們行為的準則和價值的標杆,是我們心靈深處永不熄滅的明燈。

3. 對功利主義的批判

王孫賈的話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種功利主義的觀點,即認為討好能夠帶來實際好處和直接利益的物件更為重要,而忽視了道德和正義的考量。而孔子的回應則是對這種狹隘功利思想的犀利批判。他提醒著我們,不能僅僅以功利的眼光去衡量人和事,不能因為追求眼前的利益和短暫的好處而放棄了內在的價值和道德原則。真正的智慧在於洞察事物的本質,堅守道德的高地,以長遠的眼光和廣闊的胸懷去看待世界,去做出符合良知和正義的選擇。

4. 信仰與行為的統一

孔子的觀點也生動地體現了信仰與行為的完美統一。他不僅在內心深處堅信天理的存在和正義的力量,更將這種堅定的信仰化作具體的行動準則,貫穿於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之中。對於我們而言,這意味著要在內心深處樹立起一座堅不可摧的信仰堡壘,並將這份信仰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只有當我們的行為與內心的信仰相互呼應、相互印證,我們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品格、有擔當、有價值的人,為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福祉貢獻自己的力量。

5. 對權力與正義的思考

這一章節猶如一面鏡子,引發了我們對權力與正義關係的深入思考和審視。在現實生活的舞臺上,權力常常披著華麗的外衣,吸引著人們的目光,但權力並不總是與正義劃等號。我們不能因為權力的誘惑而盲目地追隨,不能因為追求權力帶來的榮耀和利益而放棄對正義的堅守。相反,我們應當像孔子一樣,將正義作為行為的指南針和決策的基石,無論面對多大的壓力和誘惑,都始終不渝地扞衛正義的尊嚴,為構建一個公平、和諧、美好的社會而努力奮鬥。

6. 超越世俗的智慧

孔子的回答展現了他那超越世俗的深邃智慧。他不被眼前的利益迷霧所矇蔽,不被世俗的觀念潮流所左右,而是以一種超凡脫俗的視角和高遠的境界去審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他小說相關閱讀More+

你的星星,我的螢火

藍綠都是我喜歡的顏色

(海賊王同人)海賊王之航海日記+番外

哈尼雅

復仇情人

意若幽蓮

獸世嬌寵:戲精美人,多子多福

君墨羽

門庭十一

金千千

(綜同人)[綜影視]給他一個HE

青鏡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