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論語·八佾第24章 孔子之使命與儀封人之遠見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章 <論語·八佾第24章 孔子之使命與儀封人之遠見,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儀地的邊防官誠懇地請求拜見孔子,說道:“凡是德行高尚的君子來到此地,我從未有過不能拜見的情況。”於是,孔子的隨從弟子安排了他們相見。儀封人見過孔子出來後,對孔子的弟子們講:“諸位何必為夫子失去官位而憂愁呢?在這裡,‘儀封人’指的是儀這個地方負責守衛邊疆關卡的官員。‘請見’表示請求拜見。‘君子’在當時是對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之人的尊稱。
‘喪’指的是孔子當時失去官位、在政治上失意的狀況。這反映出孔子在仕途上遭遇了挫折和困境。
儀封人出來後所說的“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其中“無道”指的是社會缺乏正義、道德淪喪、秩序混亂的狀態。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暗示社會急需變革和拯救。
“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木鐸”是以木為舌的大銅鈴,古代君王或官員宣佈政教法令時,會巡行振鳴以引起眾人的關注。儀封人將孔子比作木鐸,意味著他認為孔子肩負著喚醒民眾、傳播正道、為社會指引方向的重大使命。
儀封人的這番言辭,充分展示了他對孔子的敬仰以及他敏銳而深刻的洞察力。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堅守正道的使命
儀封人的話語中蘊含著對孔子在混亂無道的時代中肩負著傳播正道、喚醒民眾這一神聖使命的深刻認知。在那個禮崩樂壞、社會秩序崩潰、道德準則被肆意踐踏的時代,孔子的理念和教誨宛如黑暗中的明燈,具有為人們驅散迷霧、照亮前行道路、指引正確方向的關鍵價值。他不顧艱難險阻,堅定不移地傳播仁愛、禮義、忠信等核心價值觀,為重建社會秩序、淨化人們的心靈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展現出了無比的勇氣和決心。
2. 對君子的尊崇
儀封人對能夠與君子相見的強烈渴望,反映了當時社會盡管深陷混亂與無序的泥沼,但人們內心深處對於高尚品德和卓越智慧的尊崇與嚮往從未熄滅。這種對君子的敬仰,不僅僅是對個人品德的讚美,更是對正義、善良、道德和智慧這些美好品質的本能追求。它體現了即使在最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人類對於美好事物的嚮往依然能夠激發內心深處的希望和力量,成為支撐人們在黑暗中前行的精神動力。
3. 信念的力量
孔子一生歷經諸多挫折和困境,政治理想屢屢受挫,四處碰壁,但他始終保持著堅定不移的信念。他堅信自己所倡導的道德理念和社會秩序終將被人們所接受和踐行,這種堅定的信念並非盲目和固執,而是建立在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洞察以及對美好未來的堅定向往之上。他的信念為我們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啟示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和逆境時,不應輕易動搖和放棄,而要堅守內心的信念,相信自己的價值和使命,以無畏的勇氣和堅韌的毅力勇往直前,去開創屬於自己的輝煌。
4. 社會的覺醒期待
天下長期處於無道的混亂狀態,社會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混亂,民眾生活在痛苦和困惑之中。儀封人的話不僅表達了他個人對孔子的尊崇和期待,更代表了整個社會對正義、道德和秩序迴歸的強烈渴望,反映了民眾對能夠引領社會變革、撥亂反正、重建和諧有序社會的偉大人物的急切期盼。這種期盼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對社會進步的追求,是人類不斷自我超越和完善的內在動力。
5. 遠見與啟示
儀封人的見解展現了他超越常人的遠見卓識。他能夠在孔子身處逆境、不被當時主流社會所重視的情況下,敏銳地洞察到孔子思想的深遠意義和潛在影響力。這提醒我們在看待人和事物時,不能僅僅侷限於眼前的表象和暫時的得失,而要有長遠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善於發現那些隱藏在平凡背後的偉大價值和潛在力量。同時,也告誡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價值和貢獻時,不能被世俗的標準和短期的利益所左右,而要從更宏觀、更長遠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斷。
6. 文化傳承與革新
孔子的思想和使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革新。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如何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的需求進行創新和發展,是一個永恆的課題。儀封人對孔子的推崇也啟示我們,對於那些承載著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