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論語·八佾第11章 孔子論或問禘之說》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章 《<論語·八佾第11章 孔子論或問禘之說》,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有人向孔子請教關於禘禮的理論和意義。這裡的“或”,指“有人”,是一個不特定的人物。“禘之說”中的“禘”,是古代一種極為重要且極為莊重的祭祀儀式,通常只有天子或地位極高的諸侯才有資格舉行。“說”在這裡指的是關於禘禮的詳細解釋、內在含義以及相關的規則和要領。
孔子回答說:“不知也。”孔子說“不知”,並非他真的完全不瞭解,而是一種富有深意的表達方式。這可能是因為他認為提問的人尚未具備足夠的領悟能力和知識基礎來理解如此高深的內容;也有可能是他對當時社會中人們對待禘禮的態度感到失望,認為隨意地講解並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接著孔子說:“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意思是,如果有人真正懂得禘禮的深層含義,那麼對於治理天下來說,就會像把東西展示在這手掌上一樣清晰明瞭。這裡表明孔子認為深刻理解禘禮所蘊含的道理,能夠獲得治理天下的智慧和方法。
最後,孔子“指其掌”,用手指著自己的手掌,這一動作形象而生動,進一步強調了懂得禘禮之說對於治理天下的顯而易見和輕而易舉。
孔子的這一系列回答和動作,既體現了他對禘禮的高度重視,也反映了他對於傳授知識的審慎態度。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高深學問的門檻
孔子對禘禮之說的回答方式,猶如一道醒目的警示,暗示了那些真正高深莫測的學問並非是能夠輕而易舉地為普羅大眾所輕易理解和全盤掌握的。它猶如一座巍峨聳立的高峰,需要攀登者具備紮實深厚的學識根基、歷經歲月磨礪的修養沉澱以及對社會永珍敏銳而精準的洞察力。這也鄭重地提醒著我們,在那漫長而艱辛的追求知識的征途之中,必須懷揣著一顆敬畏之心,時刻清醒地認識到,有些熠熠生輝的真理猶如璀璨的星辰,需要我們付出不懈的努力、積累豐富的經驗和智慧,方能在那浩瀚的知識星空中捕捉到它們的光芒,領悟其深邃的內涵。
2. 對社會現實的批判
孔子這種看似迴避的態度,實則可能是他對當時社會現實中人們對待重要禮儀制度那漫不經心的輕慢態度以及肆意歪曲誤解的痛心疾首的批判。在那個禮崩樂壞、道德淪喪的時代背景下,許多傳承千年、承載著先輩智慧和社會秩序基石的傳統禮儀制度,被無知者所忽視、被功利者所扭曲,使得社會陷入了一片混亂與迷茫。孔子藉由對禘禮問題的回應,抒發了他對這種社會亂象的強烈不滿和深深憂慮,呼喚著人們迴歸正道、重拾對傳統禮儀的尊重與遵循。
3. 治理天下的智慧
孔子將深刻理解和把握禘禮之說與治理天下這一宏偉目標緊密相聯,這絕非是一種偶然的類比,而是蘊含著他對社會治理之道的深刻洞見。他深知,那些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禮儀制度,絕非僅僅是空洞的形式和繁瑣的程式,而是凝聚著人類社會數千年發展歷程中所積澱下來的智慧結晶。只有那些真正懂得並由衷尊重這些根本的原則和規範的智者,才能夠在紛繁複雜的社會關係中理清頭緒,在風雲變幻的政治舞臺上穩操勝券,從而實現天下的長治久安、繁榮昌盛與和諧有序。
4. 以身作則的教育方式
孔子透過那簡潔而有力的指掌動作,為我們呈現了一種形象生動而又含蓄內斂的教育方式。他深知言傳身教的力量,明白在教育和交流的過程中,僅僅依靠空洞的言辭往往難以深入人心,而適時恰當的身體語言和意味深長的暗示,卻能夠如同春風化雨般滋潤心田,更深刻地觸動他人的心靈,激發他們內在的思考潛能,引導他們獨立自主地去探索真理的海洋,去領悟那些隱藏在表象背後的深刻哲理。
5. 對傳統文化的珍視
孔子對禘禮的高度重視和嚴謹態度,清晰而明確地反映了他對傳統文化那無比深沉的珍視與呵護之情。傳統文化中的禮儀制度、道德規範、價值觀念等,皆是先輩們歷經歲月滄桑所積累下來的智慧瑰寶,它們猶如璀璨的明珠,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永恆的光芒。我們作為後人,應當懷著一顆虔誠敬畏之心,肩負起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神聖使命,從其中汲取無盡的智慧和強大的力量,使其在現代社會的舞臺上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6. 追求真理的態度
孔子雖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