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超越表象的品德進階——孔子論子路的不恥與成長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章 超越表象的品德進階——孔子論子路的不恥與成長,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孔子滿懷感慨且意味深長地說道:“身著破舊的以亂麻為絮的袍子,與那些身著用狐皮和貉皮製成的華貴皮袍之人並肩而立,卻絲毫不感到羞恥的,恐怕只有仲由了吧!《詩經》中言道:‘不嫉妒,不貪求,如此這般,怎會不好?’子路聽聞之後,將這兩句詩銘記於心,終身反覆吟誦。孔子繼而說道:‘僅僅遵循這樣的道理,又怎麼能夠稱得上是足夠的善好呢?’
首先,“衣敝縕袍”,“衣”在此用作動詞,其意思為“穿著”。“敝”,這個字形象生動地描繪出破舊、殘損、不完整的狀態。“縕袍”,“縕”指的是亂麻,“袍”即袍子,“縕袍”是以粗糙的亂麻作為填充物製成的袍子,這種衣物材質低劣,製作粗糙,樣式簡陋,充分體現了貧困和寒酸的狀況,象徵著生活的拮据和物質的匱乏。
“衣狐貉者”,“衣”同樣為動詞,“狐貉”指的是狐狸和貉的皮毛,“衣狐貉者”描述的是那些穿著用珍貴的狐皮和貉皮精心製作而成的奢華皮袍的人,這類皮袍是富貴和顯赫地位的顯著外在標誌,代表著富足和優越的生活條件。
“不恥者”,“恥”,其本義為羞愧、恥辱,在這裡用作動詞,“不恥”描繪的是一種內心毫無羞愧、恥辱之感的心理狀態,展現出坦蕩、安然和從容的心態。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這兩句源自《詩經·邶風·雄雉》。“忮”,意思是嫉妒、忌恨,特指因他人的優越或成功而產生的不良情緒。“求”,指的是貪婪地奢求、妄圖獲取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體現了過度的慾望和不恰當的追求。“臧”,表示美好、善好、優秀,寓意著積極、正面的評價和狀態。
“子路終身誦之”,“終身”,涵蓋了子路的整個生命歷程,意味著從始至終、一輩子。“誦”,即吟誦、誦讀,這裡突出子路透過反覆地吟詠誦讀來深刻銘記和體悟這一教誨,顯示出他對此的極度重視和執著堅守。
“是道也,何足以臧”,“是道”,明確指向子路所秉持的這種不嫉妒、不貪求的處世原則和道德觀念。“何足以臧”,語氣強烈,深刻地表達了孔子的觀點,即僅僅停留在這種初步的道德層面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更深入、更高階、更全面的道德追求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深入剖析這段話,孔子透過細緻入微地觀察子路的行為表現,以及對其品德修養的精準評價,深刻地展現了對於人性、品德以及人生追求的深邃思考和高遠期許。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內心富足的堅定基石
孔子對子路不以外在衣物的優劣而感到羞恥的稱讚,深刻地反映了一個人的內在價值和尊嚴絕非由外在的物質財富所決定。當一個人的內心充盈著淵博的知識、高尚的品德以及堅定的信念時,即便身處貧寒困窘之境,與那些身著華服、富貴顯耀之人並肩而立,也能夠保持泰然自若、從容不迫的姿態。這種源自內心深處的富足和堅定,使我們得以超越物質表象的虛榮和浮華,勇敢地追求更為崇高和純粹的精神境界,不為外在的誘惑和世俗的攀比所動搖和左右。
2. 品德修養的漸進階梯
子路所遵循的“不忮不求”原則,無疑是構建良好品德修養的重要基石。然而,孔子的進一步評價如醍醐灌頂,提醒我們在品德修養的道路上不能滿足於初步的成就。在奠定了不嫉妒、不貪求這一基礎之後,我們應當以更高遠的目標為導向,將這種初步的品德修養深化和拓展為對他人的真摯關愛、對社會的無私奉獻以及對真理的不懈探索和執著追求。只有不斷地在品德修養的階梯上奮力攀登,我們才能夠實現從平凡到卓越的跨越,展現出人性的光輝和道德的力量。
3. 學習與成長的永無止境
子路終身吟誦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他對孔子教誨的虔誠敬畏和堅定不移的遵循。然而,孔子的後續提點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在學習和成長道路上的方向。它告誡我們,人生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旅程,學習和成長是一個永不停歇的動態過程。我們不能因為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或者掌握了某一特定的原則和方法,就固步自封、停滯不前。相反,我們應當始終保持一顆謙卑而敏銳的心,以開放的姿態擁抱新的知識和理念,不斷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為和觀念,從而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