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孔子的時運嗟嘆與大道追尋——鳳鳥河圖之殤情》
外向開朗的巴菲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章 孔子的時運嗟嘆與大道追尋——鳳鳥河圖之殤情》,論語新論傳統經典的當代意,外向開朗的巴菲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文: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解讀:
一、原文釋義,啟迪智慧
孔子滿懷悵惘地長嘆道:“鳳凰未曾翩翩飛來,黃河也未曾顯現河圖,我這一生恐怕也就只能如此了吧!”
首先,“鳳鳥”,在古老而神秘的傳說中,鳳鳥被視作一種至為祥瑞的神異之鳥。它的現身,象徵著天下太平、政治清明、聖王降臨等美輪美奐的盛景。鳳鳥不僅僅是一種充滿神秘色彩的存在,更是一種象徵著吉祥、繁榮與正義的精神圖騰。
“河圖”,相傳乃是從黃河之中驚現的神秘圖案。在古代源遠流長的文化觀念裡,河圖的出現被認定是上天賦予聖王的神聖啟示,預示著將有偉大非凡的君主橫空出世,引領社會邁向昌盛繁榮之境,實現理想中至善至美的政治治理。
“至”,在此處確切地意為“降臨”“顯現”,著重強調了鳳鳥這一祥瑞之物在現實世界中的展露。
“出”,蘊含著“呈現”“展露”的意思,生動地描繪了河圖從黃河中驚豔展現出來的奇妙情景。
“已矣夫”,這是一個飽含著深沉感慨和無盡無奈的表述。“已”意味著“終止”“結束”;“矣”作為語氣助詞,有力地增強了感嘆的語氣;“夫”同樣是語氣助詞,進一步加重了情感表達的力度。三者組合在一起,“已矣夫”淋漓盡致地傳達出一種痛徹心扉的絕望、無可奈何的悲嘆以及對未來極度悲觀的情緒,意味著孔子深切地認為自己一直所期待的理想狀況已然無法達成,自己的不懈努力或許最終將付諸東流、一無所獲。
深入剖析這段話,我們能夠入木三分地感受到孔子對當時社會狀況的痛心疾首以及對自身理想難以達成的沉鬱悲嘆。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理想與現實的天塹鴻溝
孔子終其一生都在全力以赴地推行仁政,滿心熱忱地期望能夠重振周禮,精心構建一個和諧有序、處處充滿仁愛與正義的理想社會。然而,鳳鳥不至、河不出圖,這些祥瑞的缺席,實際上暗示著他心心念唸的聖王之道未能得以熠熠生輝,他夢寐以求的清明政治局面遲遲未能降臨。這種理想與現實之間那難以逾越的巨大落差,使孔子深陷失落與無奈的深淵,難以自拔。這讓我們刻骨銘心般地認識到,在追逐理想的漫漫長路中,必然會遭遇現實的重重壁壘與紛繁困境,我們需要擁有一顆堅不可摧、強大無比的內心以及堅定不移、磐石般的信念,方能勇往直前、披荊斬棘,毫不退縮。
2. 對聖王之治的熾熱渴盼
在古代文化的宏闊語境中,鳳鳥和河圖象徵著聖王的驚天出世以及盛世的輝煌璀璨降臨。孔子的這番感慨,酣暢淋漓地展現了他對聖王之治的那種如飢似渴、望眼欲穿般的強烈嚮往。他滿心殷切地期盼著能有賢明睿智的君主傾心採納他的治國宏論,從而實現天下的長治久安、繁榮昌盛、歌舞昇平。這無疑給我們以振聾發聵的深刻啟示:對於美好政治環境和理想社會秩序的不懈追求,應當永不停歇、永不放棄,我們要為締造一個更加公正無私、和諧美滿、美好如畫的社會而竭盡全力、矢志不渝,不懈奮鬥。
3. 堅守信念的孤獨與堅毅
孔子的這番言辭,同時也隱隱約約地透露出他在堅守自身政治理想過程中所歷經的那份形單影隻與落寞孤寂。儘管周遭的環境未能為他提供實現理想的有利契機,甚至處處充斥著阻礙與挫折,但他依然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地堅守著。這種在孤獨中的堅定守望,使我們清晰明瞭地懂得,在追求真理和正義的崎嶇道路上,或許會面臨不被理解、無人支援的尷尬困窘處境,但我們絕不能因此而輕易拋棄自己內心的堅定信念和崇高追求。
4. 歷史責任感的深沉展露
儘管孔子深感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但他的這一番感慨,本身就是一種對社會發展的高度關注和強烈的歷史責任感的深情展露。他絕非僅僅為個人的坎坷遭遇和多舛命運而黯然悲嘆,更是為天下蒼生未能生活在他所構想的理想社會中而憂心忡忡、牽腸掛肚、夜不能寐。這極大地激勵著我們,要有一種超越個人得失的廣闊胸襟、恢宏氣度,時刻關注社會的發展動態與進步方向,勇敢無畏地承擔起屬於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歷史責任。
三、本章小結
在這一章中,孔子借鳳鳥河圖未現這一沉重而悲愴的感慨,抒發了理想難以實現的無奈與哀傷,同時也折射出他對聖王之治的殷切渴盼、在孤獨中堅守信念的執著堅毅以及深沉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