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下赫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章 金庸的回信(求追讀),都重生了誰還追妻啊,樓下赫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作為《明報》總編,在1972年寫完最後一部長篇小說《鹿鼎記》之後,金庸就已經宣佈封筆。
但哪怕今年已經是64歲高齡了,在公司事務上,金庸也是親力親為,比方說審稿。
他不是那種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人,相反,他拙於言辭。
這與他善於寫作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而主持偌大一個《明報》集團,金庸平時卻也是不太喜歡說話的。
哪怕講話,語速也很慢,似乎每個字都要經過深思熟慮才說出來。
有時,別人問得急了,他甚至會漲紅臉,會訥訥的,半晌說不出話來。
所以他要交代員工辦什麼事,有什麼指示或意見,或者與作者交匯意見,都喜歡以筆代口,寫字條或者寫信,以筆來管理一切,以筆來交際,這就是金庸的特色。
當曾成寶拿著一疊裝訂好的稿件來到金庸老先生面前時,金庸正在望著辦公室窗外的景色出神。
他祖籍浙江海寧人,幼時飽受戰亂之苦,父母雙亡,到了1948年才移居香港,在他創作的十五部武俠小說中,可以說是充滿了對故鄉的眷戀。
如今待在香港的時間,比待在內地還要長,他逐漸習慣一切,但偶爾大腦放空的時候,還是會想到年輕時的往事。
“查總,您看看這篇稿子,來自內地一位名叫林書平的作家。”
曾成寶捧著手中的稿件,放在金庸先生面前,一副視若珍寶的模樣:“全文都是簡體字,可能您閱讀時有些不習慣,但作者筆力蒼勁,很有書法功底,讓人讀之感到飄逸,習慣了之後,就不會有絲毫閱讀障礙。”
金庸回過神來,看了一眼稿件,點頭道:“好,我等下看看。”
他言辭簡單,思緒收回後,便開始拿起稿件閱讀起來。
明朝那些事兒。
作者:林書平。
……
金庸博覽群書,不管是繁體字還是簡體字,在他腦海中都能自動生成畫面,所以哪怕一些語句聽起來很時髦,但透過前後文閱讀理解,金庸依舊能夠迅速的梳理故事情節。
很快,金庸就翻過了下一頁。
此刻時間是下午三點鐘,金庸就這樣坐在辦公桌前,一頁一頁的閱讀著《明朝那些事兒》,他不時的拿起手中的茶杯,慢飲一口,而後繼續閱讀下去。
當一個多小時過後,閱讀完整整五萬字的金庸,忽然閉上了眼睛。
恍惚間,他似乎看到那個金戈鐵馬、風雲際會的年代。
朱元璋統一天下,建立帝國,留名青史。
朱棣橫掃殘元、平定天下,遷都燕京、修成大典,溝通南洋、威震四海。
彷彿聽到于謙在燕京保衛戰裡的怒吼;“我大明開國至今已近百年,昔日高皇帝布衣出身,尚可縱橫天下,橫掃暴元,我輩豈懼小小瓦剌!”
彷彿看到了“知死而死,是為無畏”的海瑞。
以及千古一相張居正。
還有孫承宗、徐階、王陽明……
此刻,金庸竟然有些熱淚盈眶起來。
雖然只有短短五萬字,僅僅介紹了洪武大帝,但熟知明朝歷史的金庸,腦海中卻是把整個明王朝歷代發生的名人偉績全都過了一遍。
可惜,歷經坎坷的明王朝,最終也只是強弩之末,落寞又凋零。
哪怕蠻人入侵,但反清復明的口號卻一直在每一個漢人心中迴盪。
為什麼金庸那麼執著於明朝?
正是明朝是中華五千年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民族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的,強而不欺的,威而不霸的,並且彰顯了一個偉大國家和民族的氣度與底蘊的朝代。
也是唯一的一個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的鐵骨錚錚的朝代。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後世皆以為誤了明朝的崇禎,至死也都在履行了大明皇帝應盡的義務,為本就腐爛跨爛的後明朝,勾勒出一個堂堂正正的回鋒。
正是因為有了他,明朝才得以稱骨氣。
“好書啊!”
金庸合上稿子,感慨萬千,“內地果然能人異士眾多,就這份歷史底蘊,哪怕是研究院的歷史學教授都不過如此吧。”
他重新看了看書頁,注意到“林書平”這個名字,在腦海中想了又想,確定在香港乃至臺灣文壇沒有這號人物,當即便拿起筆,開始批註,“同意約稿。”
《明朝那些事兒》不管是文風還是思想性都已經超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