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十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2章、自有大儒辯經,光宗耀明,冬三十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兵備,以應萬一。”常慶安彎著腰低著頭,“昌明號這邊,無非是先支後收罷了,誰又敢耽誤金花銀?”
成敬有些好奇起來:“此前昌明糧行買糧,還有競買遮洋總,你們十家都花了不少銀子。現在又拿了十萬銀子出來,各家一共準備了多少銀子?”
雖然這屬於秘密,但常慶安也不瞞他:“陛下信重,我們豈能不全心全力辦事?除了一開始陛下和諸位勳戚拿出來的銀子,我們各家都是按股借支,按需拿銀子的,竭盡全力。不瞞成守備,我們各家這麼多年操持經營,還算薄有家資。”
具體的數字還是沒說,但意思就是讓他放心,山西十家會全力抓住這次機會。
成敬笑了起來:“確實是信重。淑妃娘娘選自范家,你們已經有三人賜了官身,好生辦事吧。那十萬兩銀子,你大張旗鼓地運過來,讓南京都知道。”
“是。”
皇帝用他的內帑練兵又不是秘密,京營如此,南京當然也可以如此。
長江水師和孝陵衛何時這麼闊氣過?
但守備廳會議上,徐弘基就不那麼平衡了。
“只孝陵衛?”他愕然看著成敬,“那南京親軍呢?”
成敬眯了眯眼睛看著他:“魏國公,那不如你呈奏本去問問陛下,為何只給孝陵衛不給其餘南京親軍?”
在南京,仍然有一些留都上直親衛軍。
徐弘基倒也知道原因:做做儀仗、巡巡城就好了。就連緝盜這種事,南京的五城兵馬司也比留都上直親衛強。
但五城兵馬司就是南京戶部支俸糧了,跟內帑補貼沒什麼關係。
他只是覺得自己能支配的比水師少太多。
“孝陵衛只就近彈壓應天府及蘇松常嘉湖五府,水師就不同了。湖廣、江西、浙江,還有江北諸府。缺的戰艦、兵備,將卒操練,巡江。”成敬說著,“如今南京兵部由鄭繼之暫署,他不會多管。明著告訴魏國公,南京兵部尚書是留給李化龍的,等他明年丁憂完了就會到任。”
“……李化龍?”
“除了水師,南京自然還要有一支能戰的步車營。相比留都上直親軍,孝陵衛才是更好的底子。”成敬提醒著他,“魏國公不如多花心思,看看今年這三萬兩該怎麼花,讓陛下知道你把這個底子打好了。這可是三萬兩!區區一個孝陵衛!”
“……我知道了。”
三萬兩確實不少了,孝陵衛才一衛人馬,人均要攤近六兩銀子!
但徐弘基也知道,孝陵衛雖然因為地位特殊而編制相對健全一點,卻也稱不上滿編滿員、個個青壯。
拿了這三萬兩,至少先要把滿編滿員滿青壯這件事做到位。
得!去募兵吧!
大名府是北直隸最南面的一個府,這個突出部深深地插進了山東與河南之間,最西南面的長垣縣與開封府城之間隔著黃河。
長垣縣是李化龍的老家,現在李化龍還穿著喪服,為父親守制。
丁憂該二十七月,他父親是去年初去世的,他是去年八月回到老家開始守制的。
於情於理也該丁憂到明年底吧?可皇帝已經給他傳來了手諭,讓他明年七月就先到北京面聖,然後南下去任南京兵部尚書。
雖然也說得過去,算是從他爹去世開始算起滿了二十七個月,可這不是招人非議嗎?
李化龍知道皇帝為什麼這麼急。
京裡最新的訊息也傳過來了,旨意正在頒往諸省:自泰昌二年開始,有官紳害民定了罪的,每縣州累自三次就降一回全縣官紳優免,整個大明每累至五千次就降一回整個大明官紳的優免。
真是要了親命了。
當然,也不是沒有開一個口子:泰昌二年結束之前,允自首退贓免罪。
老實說,他和崔景榮彈劾劉綎,那小子不僅沒有獲罪,還被封了彰勇伯,李化龍沒想到。
一次多了三侯七伯,那更是沒想到。
田樂那傢伙在朝會上主動站了出來支援皇帝推動新政,李化龍同樣沒想到。
要去做南京兵部尚書,那麼就在皇帝和江南官紳對陣的最前沿了,李化龍愁眉苦臉。
倒不是畏難,可是如今就好比只是一開始,銳氣士氣都還不錯。
如果這些新政當真遇到那些軟綿綿卻堅決的阻力了,皇帝仍舊能夠這麼堅持嗎?
就他的閱歷而言,不明著抵抗,但以各種各樣的對策讓朝廷難受、讓皇帝顧忌,這樣的手段官紳們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