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十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4章、開啟定律大發現時代,光宗耀明,冬三十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利瑪竇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皇帝重視,但重視的方向與他希望的不一樣。
焦竑、徐光啟……他熟悉的人都到了北京。
最近,利瑪竇去孔廟和百家苑一帶很多。
孔廟他當然是進不去的,但他知道現在設於孔廟的太常寺裡,據說匯聚著大明學問最精深的學者們。
但他進得去百家苑,而且都是受皇帝所召,在闢庸殿裡參與學問交流。
皇帝偏心,太學裡都知道了。
百家苑那邊,皇帝每個月都會去一次。
現在,皇帝還是舉行經筵,但一次是在宮裡,一次是在孔廟的太常寺。
而太常寺裡的那次太常學士們為皇帝進講學問大道的經筵之後,他則會到隔壁的百家苑。
太常寺裡,張鑑和陳繼儒以及另外一些奉召而來的太常學士都到了。
轉眼已到泰昌三年的盛夏,中午的賜宴之後,他們目送皇帝去了隔壁的百家苑。
李贄如今精神頭反倒很好了,他雖然還是不合群,但大家都是有城府和修養的人,倒也不排擠他。
太常寺在大成殿西南側的前院西廂房,其實平日裡跟一排書房或者說茶樓沒什麼區別。
東廂房那邊則放置各種儒學經典。
硯水湖畔的碑亭是夏日午後極好的休憩、閒談所在,皇帝走了之後,大夥又聚到了碑亭裡。
太常寺裡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太常學士們的日常辯經。
但今天大家沒有辯。
“如今進講,越發精深了。”呂坤開口說道,“不知陛下能不能領悟。”
“叔簡今日進講的氣理,達卿今日進講的心體至善。”焦竑總結道,“陛下著實是在思索學問大道。我以為,諸位還是放下成見,先把學問梳掃一番,儘快理出這諸多學科吧。學道者當掃盡古人芻狗,從自己胸中闢出一片天地。若仍是認定大道只有一條,無非終日爭辯罷了。”
陳繼儒和張鑑等人已經知道了皇帝交給太常寺的工作。
但是幾個月以來,太常寺的眾人並沒有能夠與禮部一起完成皇帝的旨意。
畢竟把純粹而簡單的儒學,經他們這些“大儒”和太常學士之手分門別類列出諸多學科來,影響確實是太大了。
焦竑發表的正是他一貫的主張。
所謂掃盡古人芻狗,這芻狗是古人扎制的用以祭祀的泥、木偶。祭祀時,作為神聖之物,祭祀完,則棄之不用。
焦竑認為事過境遷,後人將這些無用之物當作寶貝,只能蔽固自己的聰明。
而現在,他覺得至少皇帝要分列學科的做法,算得上是開闢出了一片天地。
李贄呵呵笑了笑:“你們爭執不休也無用。陛下如今每月都到百家苑,連西洋人都請來集思廣益了。依我看,陛下所言自然哲學極好,其下諸多學科都是實用之學。即便有心學問大道的儒生不屑專研,只略涉獵,但也不要擋了有些有志於此之人的道。至於這人文哲學之下,我們這些所謂大儒爭執不休事小,若是陛下又有所悟,回頭說出一些高見來,你我羞也不羞?”
真讓這些頂頂聰明的人順著這個思維去劃分,他們當然也能劃分出一些學科來。
只不過割碎了之後,從此專研治政的、專研財計的、專研經史的、專研詩文的……就好像沒那麼超然了。
有時候高深是一種格調。
皇帝在太常寺這邊上課時,不會提問,也不會發表看法,只有一句謹受教。
但他們就在隔壁,知道皇帝在百家苑那邊時,常常是有發人深省的說法的。
雖然目前只集中於皇帝所說的“自然哲學”。
張鑑就點著頭說道:“陛下這兩個月在百家苑之中與教授學子們探討那力的道理,我聽聞之後都有些茅塞頓開之感。若是歸為一門學問,將來有人學得其中道理,恐怕很多器物就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了。再加改進,就有道理可循,不像我在大同改制軍械時只憑思索試製。”
“陛下以弱冠之年御極天下,朝堂上下誰不知陛下於人心、於治政、於財計,胸中都自有見解。如今陛下是在一心治學的,說不得真又成就一代大儒。”焦竑點頭贊同,“陛下有一言,我頗為贊同。學問不該玄,學問該是簡潔明白的。”
目前來說,心態更加開放的是心學門人,雖然他們也各有派別。
但他們有“人人皆可成聖”的理想,只是過去僅憑“修心”就能達到這一點的說法也飽受詬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