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籬女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閒聊2 關於修行,巫師手札,樹籬女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煩惱業障消失。《清靜經》雲:“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唯有妄心”。我們“心”是一身之主宰。古聖有云:“萬法千門修心為上”。要達到返樸歸真,修心尤為重要,修心也就是修“性”。那麼我們如何修性呢?太上道祖在《道德真經》中告誡我們:要求人們“虛其心”即淨化我們的心靈,按《清靜經》上說即是“澄心譴欲”我們本性圓明的心,如同中天的寶月,但因“客塵”(浮雲)障礙了自性的光明與樸真,所以經書上說:淨掃迷雲無點翳,一輪光滿太虛空”。光滿太虛即本性光明的朗照。
四、保養真氣,使一身之中,太和充溢,內外光明。
人之三寶即精,氣,神,《心印經》稱為“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按照道教內丹學說言:人年齡逾大,真元潰散越多,所以教人嗇寶精氣神使之不外洩,人如果達到精旺神足氣全,自然百骸調和,內外無病,若在加以鍛鍊“上藥”結成“內丹”自然長生久視。《道德真經》中太上道祖向我們宣講嬰兒生命樸真的狀態。“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母之合而睃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我們對命功的修煉,就要向嬰兒般的“精之至”,“和之至”。道教內丹學講,順以成人,逆以成仙,而修煉命功(內丹)則在於返回先天,歸根覆命,即透過煉精化氣,煉神還虛,復歸無極,以與真樸虛靜的道合而為一。
五、減節飲食,以養真元,遣鬼屍而絕嗜慾。
修道之人貴在清心寡慾,如果諸欲不生,則鬼屍自亡。若能恬淡為上,減節飲食則真氣充盈,五臟皆泰。《四少歌》說:“口中言少,心頭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六、淨六根,空五蘊,以造虛妙。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眼為視根,耳為聽根,鼻為嗅根,舌為味根,身為觸根,意為念慮之根。“根”者能生之義,如草木有根,有“六根”則能生“六識”,亦復如是。所謂“六識”,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言“六根”對“六塵”而生見、聞、嗅、味、覺、思的作用。所謂“六塵”,指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塵”者,染汙之義,謂能染汙人人們清的心靈,使真性不能顯發。“淨六根”,就是要求修道之士,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味味,身離細滑,意不妄念。修道者如能得證如是,則心境清靜,一塵不染也。詩云:“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身。”五蘊者,色,受,想,行,識。如何得證空五蘊?色者,窒礙之義,若見境逢物,不著不染,是無窒礙,色蘊自空也。受者,領納之義,若遇一切聲色境界,心不領納,得受蘊空也。想者,妄想,思慮之義,若過去不思,未來無想,現在自如,得想蘊空也。行者,心念不停遷流之義,若十二時中心不外遊念不煩亂,不被物轉,不被境留,一念不離當處得行想空也。識者,別無親疏之義,亦乃著物之理,若見一切境物,一無分別辨認,一概平等。見如不見,識如不識,無親無疏。來則應之,去則不思,得識蘊空也。修道之人如能“淨六根,空五蘊”則能造玄入妙,仙道成就指日可待也。
出自元始天尊所說“生天得道”之妙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