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麻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1章 ,鎮住餘淑恆,最後的莫西幹人(求訂閱!),1987我的年代,三月麻竹,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但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銳,就《故鄉的原風景》而言,無疑陶笛是最完美的。
面對老師這樣有深度的問題,李恆假裝沒聽懂,笑了笑,再次跟她碰了下。
如果說酒能拉近距離,那今晚李恆表現出來的丶超級恐怖的音樂天賦徹底讓餘淑恆刮目相看。兩人一晚上說的話要比過去三個月多得多。
不過,可能是第一杯白酒喝得太急太猛,也可能是紅酒加白酒產生了化學反應,餘淑恆那白皙透亮的臉蛋還是逐漸生了變化,暈紅悄然爬上來,就像映山紅一樣在她面龐上生了根發了芽。
大半杯白酒下肚,李恆其實也有些醉意了,但還能撐住,他問:「老師,要不要我去弄兩個下酒菜。」
要擱平常,餘淑恆可能不會就這個問題回答,但今晚在酒意的加持下,她爽利地說好。
然後還陪著去了一樓,雙手環抱胸口,靠著廚房門口看他忙活。
翻找一陣,李恆決定做3個菜,一個紅燒排骨,一個油麥菜,還有一個虎皮青椒。
虎皮青椒裡面加了小米辣,這是他為自己準備的下酒菜。
餘淑恆全程都在旁觀,感覺他切菜做菜行雲流水,極具觀賞性。
她不由問:「你幾歲開始做菜的?看你樣子應該做很多年了吧。』
李恆回憶說:「8歲,還是9歲的樣子。」
餘淑恆異:「這麼早?」
她從小生活在蜜罐裡,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想要什麼就買什麼,
看上什麼就有什麼,同齡人也好,大人也好,亦或是長輩,見到她全是誇讚。
活了這麼多年,幾乎沒有人件逆過她,而今晚的李恆卻是個例外,竟然一言不合就鬥氣,還鬥得她沒點脾氣。
她當時腦海中情不自禁浮現出一個念頭:有才華的人就是這麼有骨氣,就是這麼任性!
這反倒是讓她對李恆愈發欣賞。
如果他的大作家身份,成功讓他進入了餘淑恆的視線。
那麼音樂上的潑天才華,算是投其所好,歪打正著,讓同樣愛音樂的餘淑恆對他更加看重。
當然了,就算他是一個普通人,礙於潤文的面子,她也不會讓他在復旦吃虧。
但他憑本事掙來的尊重和別人看情面給予的完全不一樣,不在一個層面,也不可同日而語。
條件優渥的餘淑恆無法想像一個八九歲的孩子就學著做飯的場景,很驚訝,
然後又釋然。
要是李恆跟自己一樣,從小什麼都不缺,沒有經歷過困苦,可能也寫不出來那麼有深度的《活著》和《文化苦旅》,也創作不出《故鄉的原風景》和《最後的莫西幹人》。
這就叫有得有失吧。
困難對他來說是一筆很寶貴的財富。她這樣思量。
李恆把虎皮青椒裝盤,回答道:「還早?其實不早了,我們村有些小孩五六歲就開始放牛撿柴,我已經算是比較懶得那一批了。」
餘淑恆頓時生了興致:「聽你這麼說,我忽然想去你們老家看一看。」
「可以啊,到時候叫上王老師一起,我給你們當導遊。跟你講,我們那高山地方,也許什麼都不如滬市這樣的大城市,但論山清水秀和野味,絕對能令你滿意。」李恆繪聲繪色誇讚自己老家。
「好,等有時間了,我叫上潤文走一趟。」
她其實是有些好奇的,是什麼樣的小鎮,能孕育出肖涵那麼精緻的人,如同精靈一般。
也好奇李恆的父母是什麼樣的人?能培養出這麼優秀的兒子。
三個菜,她端一盤紅燒排骨,李恆拿著油麥菜和虎皮青椒上了二樓。
氣氛都這了,下酒菜也有了,兩人沒有問對方還行不行的問題?
就一個字:喝就完事了!!!
茶几上的茅臺是500毫升裝,之前兩人已經喝了三杯,還剩半瓶多點。
餘淑恆邊倒酒邊說:「好多年沒開喝了,今晚破個例。」
他說:「來,乾杯。」
餘淑恆笑了下,酒杯碰在一起。
ps:求訂閱!求月票!
今天不得勁,坐著坐著就睡著了,三四次了,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