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山居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6章 無心之害,真行者訴苦,悟空修真路,德明山居圖,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真行者落伽山訴苦,假猴王水簾洞謄文
那驚心動魄且充滿戲劇性的情節,猶如一幅波瀾壯闊的宏偉畫卷,緩緩地在眼前鋪陳開來。
孫悟空,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齊天大聖,此刻卻深陷於重重困境之中。只因他打死了一群強盜,唐僧便認定他殺生害命,連累了自己,心中頓生怨恨,念起緊箍咒,決然地將孫悟空驅趕。孫悟空煢煢孑立,滿心皆是苦惱。他曾反覆思量著迴歸花果山,可又懼怕被小妖們嘲諷譏笑;想去天宮,卻擔憂不被接納;欲前往海島,又羞於面對三島諸仙;考慮去往龍宮,卻又不情願向龍王求助告饒。最終,孫悟空毅然決然地決定前往落伽山拜見觀音菩薩,滿心期盼著能獲得援助。
來到落伽山,孫悟空“噗通”一聲,重重地跪倒在觀音菩薩面前,淚水如決堤之洪水般洶湧而出。他悲痛欲絕地哭訴著自己的冤屈:“菩薩啊,老孫我一心一意護佑師父,卻遭到他這般誤解。那緊箍咒疼得我簡直痛不欲生,求菩薩大發慈悲,幫我解除這緊箍咒吧,讓我回到水簾洞去。”孫悟空的眼眸中盈滿了渴望之色,急切地盼望著菩薩能給予回應。
觀音菩薩面容祥和寧靜,輕輕嘆了口氣,緩緩說道:“悟空,這緊箍咒乃是如來佛祖託付於我,本意是助力唐僧取經,並無松箍咒可解。你打死強盜,確實是不仁之舉。即便他們是強盜,也應當心懷慈悲,不可輕易奪去他們的性命。”菩薩的話語恰似一盆冰冷的水,瞬間澆滅了孫悟空心中的希望之火。
與此同時,在花果山,一個假猴王悄然現身。此妖變出了假的唐僧、豬八戒和沙僧,妄圖取代真行者去西天取經。他洋洋自得,滿臉都是陰謀得逞後的快意。
沙僧在花果山附近巡邏之時,察覺到了這異常情況。他瞪大雙眼,滿臉驚愕,簡直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他怒不可遏,迅猛地衝上前去,與假猴王展開了激烈的爭鬥。“你這妖孽,竟敢假冒我們師徒!”沙僧揮舞著降妖寶杖,與假猴王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惡戰。在激戰之中,沙僧打死了一個假沙僧。
沙僧深知此事非同小可,立刻決定奔赴落伽山,向觀音菩薩稟報這一緊急情況。他心急如焚,駕雲疾馳,一路上不停地思索著應對之策。
來到落伽山,沙僧氣喘吁吁,急切地向觀音菩薩講述了花果山的變故。菩薩微微蹙起眉頭,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最後,菩薩提議孫悟空和沙僧一同返回花果山,去揭穿假猴王的真面目。
孫悟空與沙僧對視一眼,堅定地點了點頭。他們明白,這將是一場艱難的戰鬥,但他們必須勇敢地面對。他們懷揣著堅定的信念,毅然踏上了返回花果山的征程。
這一回合的故事,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孫悟空的忠誠與苦惱,以及他在取經路上遭遇的道德困境與嚴峻挑戰。他在忠誠與正義之間苦苦掙扎,在困境中不斷探尋著出路。而假猴王的出現,更是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考驗。但孫悟空毫不退縮,憑藉著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決心與假猴王一決雌雄,繼續守護取經之路。
在丹道的視角下,“人之大患,以我有身;我若無身,又復何患?”其實也可以說“人之大患,以我有心;我若無心,又更何患?”又如同“吾守心而忘身,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有心便會執著於某種方法。有心去做不好的事情,是執著於錯誤的方法;有心去做好事,是執著於並非錯誤的方法。然而,一切聖賢都以無為法而有所差別,應當捨棄錯誤的方法,捨棄並非錯誤的方法。捨棄了方法,又哪裡會有什麼特定的心呢?所以,沒有執著、沒有特定的心,才能明白萬法的幽深奧秘。
然而,如果認為無心就是放任自己處於虛無的狀態,那麼這種危害比有心還要嚴重。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內心的圓明之光沒有照耀,就會陷入善惡混淆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茫然空虛。“大聖起在空中,進退兩難;還見唐僧,更不答應,兜住馬,即念《緊箍兒咒》。”這就是放任自己的心處於茫然空虛的狀態。要知道,無心的“無”,是看似有實則無,看似放任實則不放任,只有這樣才能到達西天。如果一味地陷入茫然空虛,又怎麼能夠到達呢?“行者曰:‘只怕你無我去不得西天。’三藏道:‘實不要你。’又念真言,更不迴心。”這真的是陷入了茫然空虛的狀態。大聖只得又飛到空中,這是因為想要無心卻又同時放任了真心,不能強迫別人使其領悟這顆心。
“忽然省悟道;‘這和尚負心,且告訴觀音菩薩去來。”觀音菩薩代表著神觀察識的清淨之海。行者說:“那長老背義忘恩,反將弟子驅逐,直迷了一片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