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辜的蟲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明朝火器發展之簡史(轉),回明,無辜的蟲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字底加一“求”),外型渾圓,內盛火yao,裹以數層厚紙,點燃火yao引線“藥捻”後用拋石器投入敵陣,炸燒敵兵,南宋時改用鐵炮發射。“火球”的威力十分有限,原因有三:1.紙製的外殼無法形成彈片殺敵,只有炸和燒兩種功能。2.內部的火yao硝碳磺比例為60:22:18,與黑火yao比例75:15:10相差很大,爆炸威力大減。3.重量輕,材質薄,射程太近。為了克服這些缺點,鐵殼的“火球”出現了,這即為開花彈。開花彈具體的發明時間無法確認,推測應在發明了鐵殼的爆炸性火器“霹靂震天炮”和“火蒺藜”之後,大體在南宋後期。

明代開花彈被廣泛使用於同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在此摘錄一條新聞: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者日前在托克托縣境內發掘出土了20多枚明朝早期地雷,據稱,這是我國首次出土明朝地雷。這次出土的地雷為鐵鑄球體,大小規格分為兩種,大的直徑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徑為8.5厘米、重0.8公斤,球體表面有一突出臺體,高約0.6到0.7厘米,直徑約3厘米,檯面中間有一直徑約0.4到0.5厘米的圓型小孔,用以裝火yao和引爆火yao捻,當開啟已經鏽蝕的小孔時,還能倒出裡邊的火yao。火yao均為黑色,其中有一枚較大的火yao為土灰色,且部分火yao呈米粒大小的顆粒狀。

據新華社,出土地雷的內蒙古托克托縣(古代稱之為東勝州)地處黃河岸邊的山樑臺地,起著雄踞高地、扼守黃河的重要作用。當時這裡水陸交通便利,邊界貿易繁榮。元朝末年,各地紛紛爆發農民起義,公元1368年元大都被明軍攻破後,為了蕩平北部元軍,明軍曾在這裡與元軍發生激戰。該城出土的地雷正是這時明軍攻城用的武器,在出土地雷的附近還出土了十幾公斤鐵彈丸,這是當時明軍使用大炮發射的彈丸。”

明朝的“地雷”?根據《武經總要》記載,當時的地雷是先在敵人的必經之道上挖一大坑,埋入火yao,上面覆以碎石,以盤香引爆。這些所謂“地雷”根本就是開花彈!“在出土地雷的附近還出土了十幾公斤鐵彈丸,這是當時明軍使用大炮發射的彈丸”就是證據,他們挖到的是一個火炮的彈藥庫!“鐵鑄球體,大小規格分為兩種,大的直徑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徑為8.5厘米、重0.8公斤,球體表面有一突出臺體,高約0.6到0.7厘米,直徑約3厘米,檯面中間有一直徑約0.4到0.5厘米的圓型小孔”這些資料也表明了開花彈的本質,試想,地雷需要兩種規格,並且鑄造精度在一毫米以內?只有火炮才要求炮彈有如此的精度,因為大家知道:如果炮彈大於火炮口徑就無法發射,而小於火炮口徑會造成火yao氣體洩漏,射程和精度都無法保證。感謝這些資料讓我們知道當時那裡的火炮至少有兩種,一種是口徑為85毫米的,另一種是口徑為110毫米的。從這些資料我們還知道了東西方的開花彈有一個區別:西方的開花彈是在鑄鐵彈體上開一個口,以木製的“信管”塞住,在“信管”內裝上緩燃火yao來引爆;而明朝的開花彈則是“球體表面有一突出臺體,高約0.6到0.7厘米,直徑約3厘米,檯面中間有一直徑約0.4到0.5厘米的圓型小孔”,估計是在小孔裡插上“藥捻”來引爆。因此“信管”、“藥捻”都是現代炮彈引信的始祖,也證明了東西方是各自獨立研製出開花彈的。當時明朝軍隊的火炮除了裝備開花彈,還裝備了實心彈(又稱“葡萄彈”)和霰彈。實心彈是由鐵或者鉛鑄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塊磨成球體,這種彈主要用於攻城洞穿城牆工事,射程遠但是對殺傷人員而言威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而一旦被實心彈直接命中的話非死即殘,但努爾哈赤並沒有肢體斷裂,因此可以排除是被實心彈打死的。再看霰彈,霰彈在當時是野戰火炮的大威力彈種,由數升鉛鐵小丸構成,射擊時可以形成彈幕,殺傷力極大,但是霰彈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射程太近,一般不超過一里,努爾哈赤是不會將軍營設在離城牆如此接近的地方的,所以霰彈也可以排除。如此一來,只有開花彈是殺死努爾哈赤的“真兇”,開花彈是鐵殼,可以及遠,同時爆炸時威力大。推測當時的情況是一枚開花彈落在努爾哈赤附近爆炸,他被彈片和衝擊波擊成重傷,不治身亡。

令人深思的是,在明代大放異彩的開花彈,到了鴉片戰爭時中國竟然無人知曉,連清朝當時的火器專家丁拱辰也不知開花彈為何物,以至於李鴻章向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訂購開花彈,曾國藩設立安慶軍械所重新引進西式開花彈。左宗棠在西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及天

碩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