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藍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14章 敦煌,海上升明帝,木子藍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814章
敦煌
敦煌。
西出陽關無故人,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甚至大明朝一度被放棄的嘉裕關以西七衛地,長期被葉爾羌汗國統治著,回紇等也早隨葉爾羌改信。。,被稱為纏回。
皇帝在新年前,出嘉裕關,出玉門關,一路進了敦煌。
遼闊的大戈壁,連綿起伏的沙山。
目之所及,皆被白雪覆蓋,一片沙海雪原。
月牙湖邊,朱以海對敦煌有些失望。
這裡曾有燦爛的漢唐西域敦煌文化,可如今幾乎尋不到什麼影子,尤其是大明放棄關西七衛後,敦煌聯通西域中原的交通樞紐地位也不再了,尤其是在明朝,曾經漢唐時以漢人為主體的敦煌文明,也在歷經西夏蒙元后,漢人零星稀落了。
“朕這一路西來,心中想的最多的是歸義軍。晚唐之時,張議潮推翻了當時吐蕃貴族在沙洲持續了六十年的統治,他建立歸義軍,此後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百萬之家,在河西走廊持續了一百一十年,從晚唐一直到了北宋仁宗之時,何其了得?”
在隋唐之時,西域還有個高昌國,也是由中原漢人建立的,可相比之下比起這個歸義軍卻相差甚大。
最讓朱以海佩服的地方在於在唐末那個時候,張議潮能夠在起兵奪取河西后,還能夠入朝,可惜在那個時候,歸義軍的起義和內附,對於當時病入膏肓的晚唐朝廷來說,也是複雜萬分的,他們既欣慰又憂懼,天高皇帝遠鞭長莫及。
文安之陪皇帝坐在月牙泉邊,
敦煌是一片綠洲。
四面黃沙,曾經這裡也十分輝煌燦爛,是絲路要道,但後來玉門去伊吾、哈密已經不需要經過這裡了。
這裡也就此衰弱。
漫漫黃山堆積,似乎隨時能把這片綠洲淹沒,可神奇的是敦煌卻千年長存。
“張騫出使西域,向漢武帝報告,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漢武帝元鼎六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至今一千七百六十一年也。”
“敦,大也。煌,盛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
陪坐在一旁的洪承疇笑著開口,“下官來河西后,倒是聽說過另一個說法,據說敦煌並不源於漢語,山海經中敦薨是敦煌最早稱呼,而敦薨是當地土著語音譯,據本地的一些傳說,敦煌本是都貨羅之譯。
都貨羅便是當時居住在敦煌、祁連間的月氏人,都貨羅也譯為吐火羅。”
月氏人曾是西域一支輝煌的民族,他們躲避匈奴西遷到中亞,後來便建立了貴霜帝國,唐代的時候,在中亞還有吐火羅國,大唐還曾設立過吐火羅都護府,位置就在錫爾河流域和阿姆河流域,阿富汗北部,巴基斯坦的西北,以及伊朗的東北等地。
文安之則道,“敦煌曾經確實居住著月氏人,也還有烏孫人和塞人,更早則是羌戎在此遊牧。”
匈奴人趕走了月氏人,佔據了整個河西走廊。
然後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右擊匈奴,使整個河西走廊首次納入華夏版圖,增加了河西四郡。
漢代絲綢之路自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到達敦煌,繼出玉門關和陽關,沿崑崙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為南北兩路。南線從敦煌出發,經過樓蘭,越過蔥嶺到達安息,西至古羅馬。
北線由敦煌經高昌、龜茲、越蔥嶺而至大宛。
漢唐之際,還又沿天山北麓開闢了一條新路,由敦煌經哈密、越伊犁河,而至拜占庭帝國。
在漢唐時代,西域絲路可以說是中西方文化傳播交流的重要路線,也是最繁忙的國際貿易路線。
直到晚唐之時,先是吐蕃佔據河西走廊,然後歸義軍收復沙州,一度統治河西十一州,後來收縮割據瓜、沙兩州,歷經張氏、曹氏統治百餘年。在回鶻汗國滅亡後,大批迴鶻流落河西走廊,最終歸義軍被沙州回鶻取代。
“朕以前讀史書,總對漢唐之西域嚮往無比,可如今來,居然發現這裡已經找不到半點漢唐的痕跡了。”
吳三桂在一邊道,“陛下若想在敦煌尋訪到漢唐遺蹟,則只能去南邊的莫高窟,那裡有近千個石窟,裡面有許多壁畫、彩塑,也能看到唐宋的木構窟簷。”
朱以海也早聞中國三大石窟之一的莫高窟的大名,據說在混亂的近代,有一位道士住在其中一個石窟裡,有天意外發現了一個掩埋許久的藏經洞,裡面有無數的經卷、圖畫。他上報縣令,縣令卻嫌棄這些破舊玩意,他們知曉沒有金銀珠寶只有些舊經卷圖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