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藍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83章 進軍,海上升明帝,木子藍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還到處派人去傳播捕蝗滅蝗的辦法,如在淹過水的河灘地挖開土找蟲卵,在蝗蟲剛出卵的蝻蟲階段,利有他們趨光、不會飛等特殊,挖溝、燒火等方式引誘,然後用網捕捉,拿水浸死,再曬乾,拿去換糧。

紹天朝不僅在清佔區邊境上設立收蝗點,還派人深入清佔區的山東河南各地收蝗。

蝗蟲能換糧,對於那些百姓來說,誰不高興,在這刺激下,本來動盪混亂的中原,是很難有效組織滅蝗的,但最終卻硬生生的在紹天朝的這種蝗糧交換下給控制住了,雖各地零星起蝗,卻沒形成席捲中原的特大蝗災。

要不然,孝婦河連線這些玉米哪還有收穫,蝗蟲最喜歡吃這些青了。

路邊採玉米的農民看到趙小樓他們經過,還特意跟他們笑著打招呼,要他們去摘些玉米。

李寶泉擺手。

天天訓練,不僅練武藝,也總是強調軍紀,可沒人敢隨便拿百姓的東西。

那農民見他們不去摘,直接就背了筐過來,直接往他們懷裡塞,搞的他們連連推辭,你推我讓的。

“怒髮衝冠,唱!”劉隊副帶著大家唱起歌,繼續行軍。

秋日裡,孝婦河邊山道上,紅色戎服的明軍御營神策軍猶如火龍蜿蜒而行,在這金黃的深秋裡添了一抹重彩。

趙小樓他們抵達西村時,上面傳來命令,讓他們營就在西村休息駐紮。

天色還早,軍官們指揮輔兵開始在村外立營搭帳篷。

村裡恰好有保長在組織收糧,這裡是濟南府淄川縣下,但這保長卻是大明任命的,本地編設保甲,組建鄉團,都是聽命於博山縣。

秋收開始,保長們就開始下村收糧。

不管是玉米還是谷麥等,到收穫季節都會第一時間收糧。

百姓們也向博山縣交地丁銀,留足口糧外,也把剩餘的糧食統賣給縣裡。

從今年開始,整個紹天朝控制區內,都不再糧折銀,而是徵收本色,種什麼交什麼。

徵收也非常簡單,先把地的大小畝統一為標準畝,再把上中下各等田,以及地、灘等都折成標準畝。

每畝或徵粟、或徵麥、或徵谷,種什麼徵什麼,畝徵田賦二斗,攤丁銀二升,再加歸公火耗二升二合,總共就是畝徵二斗四升二合。

不同糧按比例折算成稻麥。

除此以外,不再有其它的徵收,什麼捐派、加徵、三餉、附加,統統沒有了,十分簡化,最重要的是,實際負擔比過去減少許多。

以前就算明面上畝田賦才幾合,但各種附加,尤其是諸如浮收、耗羨這些,往往是正賦的幾倍,百姓更苦於役。

現在役全折為丁銀,隨畝徵收,且還是固定數,丁雖新增,但永不加賦。

甚至種玉米也紅薯的,也可以折成谷麥這樣的主糧交地丁,還是統一的折算標準。

對於擁有田地的百姓來說,一畝地上繳兩鬥半不到的地丁,其實不到產出的十之一,還能分兩季繳納。

沒有地的佃戶們甚至都不需要繳地丁,向地主交租就行了,他們也不用擔心地主把地丁再攤到他們頭上,因為官府規定,秋收地主和佃戶四六分,夏糧歸佃戶。

地主們的地,收成上繳完地丁後,還能留下三成左右。

而百姓辛苦耕種後,雖繳四成租,可也總算還是能夠生活的。

之前韃子控制這裡時,徵糧名目極多,什麼驛站、貢腳、地租、漕倉、俸工、規復耗羨等名目,漕米項裡還有白糧、黑豆、漕折、恤孤、耗半、腳費、公費、塘工捐、積穀、學捐。

又有遼餉、剿餉、練餉。

三餉裡已經包含練餉了,可地方又徵餉捐,每畝銀五分,說是建鄉團。然後又徵河費,其它諸如自治捐、義教捐、戶籍捐,甚至清丈費、徵收費等名目繁多。

這些附加的費用,比正賦還高出一倍多,然後交糧的時候,最大頭還是浮收,普通百姓交糧,他們各種手段,最後交糧一石,實際上卻要交兩石多。

有時又要折銀,結果折來折去,負擔又增添。

百姓根本搞不清楚這些稅賦加徵等到底有多少名目,反正衙門隨意加派,不管幹什麼,直接給百姓加徵就是了,甚至每次徵收,還要又額外收一筆徵收費,以及火耗。

反正最後實際繳納,往往超過產出一半以上。

百姓自然是苦不堪言,許多人直接棄地逃亡,沒逃的又還得承擔逃亡的稅賦,不給活路。

自明軍來了後,稅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生成為大廚神

庚三金

戲精的誕生

燃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