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瓜子
蕭小嘯哈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5章 瓜子,直播之從香菇開始的科普,蕭小嘯哈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康強有點驚訝的看著戈奇,沒想到戈奇說起這些知識來還挺流利的。
而戈奇看見彈幕說的話,也是笑著點了點頭。
“說的沒錯,我們現代吃的西瓜和大板瓜子,其實都要歸功於農業育種。
為了獲得更大更飽滿的瓜子,在農人特有的引導下,於是西瓜走上了自己的分化之路。
一些口感吃上去愈發爽脆甘甜,而另一些則始終綿軟寡淡,瓜瓤也被種子搶盡風頭,所以連名字也從“西瓜”變成了“籽瓜”。
像在清朝光緒年間,籽瓜便頻繁的出現在全國各地的鄉土志中,而其中得到的描述也大同小異。
例如“味淡”、“瓤不堪食”、“子大而多”、“專取其子”……
因為一切都是為種子服務,所以籽瓜瓤的口感和味道,完全無法與它在水果店裡面的親戚們相比,但是綿軟清淡的特性也讓它成為了另一種風景。
通常到了收穫的季節,瓜農便會將籽瓜堆在路旁,以供口渴的路人隨意取食。
而肉質鬆軟的籽瓜可以被路人輕易的徒手開啟,這就直接免去了切瓜的麻煩。
並且更為便利的是,由於籽瓜糖度僅有西瓜的20%,所以人們甚至還可以把開啟的籽瓜分為兩半使用。
掰成大小兩瓣,取其中小的的瓜瓤擦洗雙手,然後再用洗乾淨的手挖食大的那一瓣。
然後在補充完水分之後,路人把抖落的瓜子留給瓜農,自己吃飽喝足的回家。
一個省去了剝瓜取籽的過程,一個吃飽喝足補充了水分,可以說雙方皆大歡喜。
別的不說,光是可以用來“洗手”的這一項神奇技能,就讓西瓜直接望塵莫及。”
[渣男就是:真的嗎?這還能洗手?]
[宿舍就你:能用來洗手就說明不甜,所以口感什麼的也不用想太多了,估計不好吃(笑哭)]
[電話手錶我不:的確啊,連蘋果這麼無聊的水果吃完都要洗手,吃完不用洗手的我都不敢想他味道(捂臉)]
戈奇則是呵呵一笑,想起之前自己被同學推薦吃了籽瓜,那個口感……聊勝於無吧。
“接下來再說葵花籽,相比較真正的瓜子,葵花籽幾乎是個全方位都作弊的選手。
論起口味,葵花籽的母親——食葵,可是現在世界五大油料作物之一,油葵的親姐妹,其身上豐富的油脂可以說時刻都在發出“真香警告”。
而論起形狀,中間膨起、外殼帶有縱向稜柱的葵花籽會比西瓜籽更好嗑,並且更不易斷。
再論起採收難度,跟包藏種子的瓜類比起來,成熟後頂著巨型花盤,將種子全部暴露在外的向日葵就顯得尤為慷慨了。”
[手機是不是:這樣看一下,好像沒什麼植物比向日葵還要慷慨了(笑哭)]
“再說一下國內瓜子的歷史,前面說到西瓜已經在中國生活了至少一千年。
但是說到中國最本土的瓜子,那還是要數吊瓜子,或者叫做“栝(guā)樓籽”,或者叫“瓜簍籽”,或者叫“果臝(luo)籽”……
唔……大家應該也能聽出來,後三者顯然是同一個詞的發音變體,不過在現在“栝樓”二字已經成了學界認可的通用名。
一個物種的名稱能在一個地方頑強地流傳數千年,幾經迭代後卻仍可流傳,這便可見栝樓的根基在中國到底有多深厚了。
早在先秦的《詩經·豳風·東山》裡面,栝樓就開始以野草的形象出現了:果臝之實,亦施於宇。
說的是當時一個遠出征戰多年的戰士回到家,發現屋頂已經爬滿了栝樓這種植物。
而西漢的《禮記·月令》也提到:孟夏之月……王瓜生,苦菜秀。
這個王瓜是什麼呢?
東漢的高誘是為它進行了專門的解釋:王瓜,栝樓也。
而帶著“荒頹”和“繁盛”兩種看似矛盾的屬性,栝樓年年生、年年熟,也讓我們嗑上了祖先嗑過的瓜子。
現在雖然吊瓜子的名氣不大,主產區也只在浙省、皖省一帶。
但是在其愛好者眼中,栝樓是絲毫不遜色於西瓜籽、葵花籽的珍藏小吃。
對比西瓜籽,吊瓜子的形狀會比西瓜籽更立體,嗑的時候也不需要小心翼翼地保持瓜子和兩排牙齒垂直。
而且吊瓜子的瓜仁雖小,但是勝在飽滿圓潤,還比西瓜籽多一些油性,又比葵花籽少幾分燥氣。”
[電話是不是:突然家裡的小吃被提到了嘿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