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華農曆史
蕭小嘯哈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9章 華農曆史,直播之從香菇開始的科普,蕭小嘯哈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對於康強想說華農的請求,直播間的網友們表示自無不可,畢竟大家也挺好奇這一所名校能講出些什麼。
“1897年,康奈爾大學農學院的1888屆畢業生布里爾,接受了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所提出的包含往返差旅費、住宿以及3年年薪3000美元的合同,前往了大清帝國鄂省擔任農業教習。
隨後在1898年,經光緒皇帝的批准,張之洞便在美國教習布里爾的協助下,於武昌城內的四川會館中創辦了中國最早的一所農業學校——湖北農務學堂。
這一舉動不僅開創了中國近代高等農業教育的先河,也揭開了華中農業大學的歷史序幕。
在1904年,學校遷至武昌城北寶積庵,並且定名為湖北高等農業學堂,先後延聘十餘位日本教習,開始高等階段辦學。
遺憾的是在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學堂房屋被焚,儀器裝置盡付一炬,高等農業學堂從此結束。”
說到這康強臉上露出一絲凝重,彷彿也回到了那個血與火交織,編寫著血脈樂章的年代。
“好在於1912年,學校以鄂省立甲種農業學校之名重建,後經過湖北省立第一高階農業學校、湖北省立第二高階農業學校的演變,至1928年停辦。
在1930年,鄂省籌設了鄂省立鄉村師範學院,並於1931年在寶積庵原址正式成立鄂省立教育學院,並且開辦了本科教育。
然後在1933年,國立武漢大學設立農學院籌備處,並於1935年秋天在徐家棚棉場舉辦一期“農業簡易班”。
1936年,國立武漢大學正式成立農學院,同年夏季,鄂省政府停辦鄂省立教育學院,隨後於1937年在原址舉辦鄂省立農業專科學校。”
緊接著康強眼中閃過一絲怒火,壓抑著聲音,緩緩道。
“1938年,日軍進犯武漢,國立武漢大學西遷樂山,其農學院奉教育部令併入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
鄂省立農業專科學校則奉鄂省政府命令西遷恩施,併入了鄂省立聯合中等以上學校,並且更名為鄂省立聯合中等以上學校五峰農專分校。
1940年11月,鄂省立農業專科學校改建為鄂省立農學院。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鄂省立農學院於當年12月由恩施遷回武昌寶積庵原址。
1946年5月,國立武漢大學農學院亦奉教育部令准予恢復。”
說的後面抗戰勝利之後,康強的語氣才逐漸放鬆下來。
畢竟那段歷史對每個華夏子民來說都是無法忘懷的,這是刻在了血脈當中的國仇家恨!
“1949年,武漢解放,翌年,兩校各自去掉校名中的“國立”與“省立”。
並且從1952年起,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以鄂省農學院與武漢大學農學院整體合併,同時將南昌大學、豫省大學、桂省大學、中山大學、湘省農學院、贛省農學院的部分系科併入,然後組建成了立華中農學院,校址設在鄂省農學院原址寶積庵。
當年招收本科生,次年招收首批研究生。
然後1954年,長江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當時,華中農學院的校地在武昌寶積庵,整個校園都被洪水圍困,像教學樓、試驗田、農業科研等區域都受到了滅頂之災。
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院長童世光提出選擇新校址,理由是寶積庵地勢低窪,洪水威脅,而且,這裡的校舍及農田面積只有400畝,並不適於農業大學發展的需要,所以必須選擇新校址儘快遷校。
而在選擇校址初期,曾有不同的意見,鄂省政府有同志主張把校址定在沙洋附近的五三農場,而院內還有個別行政領導人則希望選在磨山。
不過童世光院長認為五三農場交通不便,水電供應困難,不利於科技文化交流,所以不適合作為我校校址。
同時,他又認為磨山地區狹小,沒有平地,較難建立有一定規模的教學實習農場,而且也不適於綜合性農學院的發展。
另外還說明了對新校址的要求:要有廣闊的農田,以利於辦教學實習農場,學生才有理論聯絡實際的場所和科研基地。
要有一片山丘和空曠地,以免建校舍要侵佔良田。
學校所在地還要交通方便,好有利於教職工的生活及學校與外界的交流聯絡,而童院長的這些要求實際上就成為當時選校址的指導思想。”
[U盾好的不:那個時期牛人的遠見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