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遊學歸來
頂蕩八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9章 遊學歸來,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頂蕩八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夏日的晨光灑落在明德堂的青石板上,一隊風塵僕僕的遊學隊伍正穿過大門。這是明德堂首批外出遊學的學子,歷時半年,走遍大江南北,今日終於歸來。
\"先生!\"為首的是王子明,他快步上前,\"我們回來了!\"
葉知秧站在廊下,看著這些曬得黝黑的面龐,目光中滿是欣慰。這些學子出發時還帶著書生的稚氣,如今眼神裡都多了幾分歷練。
\"一路可還順遂?\"她問。
\"處處都有驚喜!\"王子明從行囊中取出厚厚一摞竹簡,\"這是我們的遊學記錄。遇到的每一件新鮮事,每一個特別的發現,都記在這裡了。\"
葉知秧翻開竹簡,只見上面密密麻麻記載著各地見聞:江南水鄉的蠶桑技藝、西域商道的算學方法、嶺南漁村的天文預測、北地牧場的畜牧經驗......
\"好!\"她合上竹簡,\"傍晚在明德堂召開遊學彙報會。讓大家都來聽聽你們的見聞。\"
訊息一傳開,整個明德堂都沸騰了。留守的學子們紛紛趕來幫忙佈置會場,有的搬凳子擺桌案,有的準備茶水點心,有的幫著整理遊學帶回的各種器物標本。
\"這是什麼?\"一個小學子好奇地指著一個奇怪的銅器。
\"這是西域商人用的天平。\"王子明解釋,\"他們的計重方法很特別,我們在那裡學到了不少算學知識。\"
正說著,蕭遠珩也來了,身邊還跟著幾位朝中重臣。
\"聽說遊學隊回來了,大家都想聽聽見聞。\"蕭遠珩說,\"不如今晚把範圍再擴大些?\"
葉知秧點頭贊同:\"知識本該廣為傳播。\"
傍晚,明德堂內座無虛席。不只有學子和官員,還有聞訊趕來的各地商賈、工匠,甚至有幾位異族的使者。
\"請開始吧。\"葉知秧示意。
王子明率先站起:\"我們此行最大的收穫,是發現各地都有獨特的智慧,而這些智慧往往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他取出一張圖紙:\"比如在江南,我們遇到一位老農。他根據螞蟻搬家的方向預測天氣,準確率極高。起初我們都覺得這是迷信,但仔細研究後發現,這裡面暗含著氣象變化的規律。\"
另一個學子補充:\"是啊!我們把這個發現告訴杭州的官學,他們也很驚訝。後來大家一起研究,把這些民間經驗和官方的氣象記錄對比,總結出了一套更完整的預測方法。\"
\"學問原本就在民間。\"葉知秧欣慰地說,\"關鍵是要用開放的心態去發現。\"
接著,一個來自北方的學子分享了他們在西域的見聞:\"那裡的商人有一種'契約'制度,非常有趣。無論相隔多遠,只要立下契約,雙方都會嚴格遵守。這讓我想到了我們的'信義'之道。\"
一位商人聞言起身:\"正是!我們也在借鑑這種做法。把儒家的信義和西域的契約結合,既重道義,又重規矩。\"
\"在嶺南,\"又一個學子說,\"我們發現他們的造船工藝獨特。當地工匠不用圖紙,全靠一根繩子就能造出效能極好的漁船。我們用幾何學的方法研究,發現這根繩子暗含著黃金分割的奧秘。\"
聽到這裡,在場的工匠們都來了興趣,紛紛詢問細節。一時間,堂內討論熱烈,官員、商人、工匠、學者各抒己見,互相啟發。
\"還有一個特別的發現。\"王子明說,\"我們注意到,越是發達的地方,越重視教育。但他們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重實踐,有的重理論,有的則把兩者結合。\"
葉知秧若有所思:\"這正是我們要思考的。教育不應該有統一的模式,而應該因地制宜,揚長避短。\"
這時,一位西域使者起身:\"在我們那裡,商人的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經商之道。但現在,我們也開始讓他們學習你們的經典,以培養更高的眼界。\"
\"文化的交流是雙向的。\"葉知秧說,\"就像這次遊學,我們不只是去學習,也在傳播自己的知識。\"
夜色漸深,討論依然熱烈。有人提出要把各地的智慧編成教材,有人建議建立定期的交流機制,還有人主張把遊學制度化。
\"都是好主意。\"葉知秧總結道,\"知識如流水,唯有流動才能生生不息。我們的目標,就是讓智慧之水流遍天下。\"
散會後,蕭遠珩陪著葉知秧在月下漫步。
\"看到學子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