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師說新篇
頂蕩八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0章 師說新篇,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頂蕩八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先生,您看這樣編排如何?\"
秋日的晨光中,王子明將一摞整理好的竹簡呈給葉知秧。這是明德堂籌備已久的教材,凝聚著眾人的心血。
葉知秧仔細翻閱。第一冊是《明德總論》,開篇寫道:
\"天下之學,原無定法。善教者,因材施教,啟人心智;善學者,博採眾長,明己本性。\"
\"開篇立意不錯。\"她點頭讚許,\"把我們的教學理念說清楚了。不過......\"她指著某處,\"這裡說'聖人之道',用詞太過高遠,不如改成'求學之道',更貼近實際。\"
王子明連忙記下。這時,一陣吵鬧聲從院外傳來。
\"怎麼回事?\"葉知秧起身檢視。
原來是兩位教習在爭執教學方法。一位主張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另一位則提倡打破常規、因人而異。兩人爭得面紅耳赤,各自搬出經典佐證。
\"都別爭了。\"葉知秧走到院中,\"不如我們聽聽學生們的想法?\"
眾人這才注意到,圍觀的學生中有人慾言又止。
\"說吧,\"葉知秧鼓勵道,\"教學之道,理應師生共議。\"
一個靦腆的少年站出來:\"回先生,我覺得兩位教習說的都有道理。就拿我自己來說,有些課確實需要循序漸進,比如詩文基礎;但有些課則適合靈活些,比如思辨議論。\"
\"說得好!\"葉知秧讚許地點頭,\"教學如醫,貴在辨證。同樣的方法,對一個人有效,對另一個人未必適用。\"
她轉向兩位教習:\"這不正是我們編撰新教材的初衷嗎?要總結各種教學方法,而不是非此即彼。\"
兩位教習這才醒悟,抱拳致歉:\"是我們太過執著己見了。\"
\"走吧,\"葉知秧說,\"正好趁此機會,我們一起商討教材的編排。\"
回到書房,几案上已經擺滿了各種教學記錄:有老教習的經驗總結、遊學帶回的見聞、各地學堂的心得,還有學生們的學習體會。
\"先說說我們為什麼要編這套教材。\"葉知秧開門見山。
\"是為了讓更多人能學到知識。\"王子明說。
\"不全對。\"葉知秧搖頭,\"如果只是傳授知識,前人的典籍已經足夠。我們要做的,是教會人如何學習、如何思考。\"
她取出一份江南學子的來信:\"你們看,這位學子說他們那裡新開了一所女子學堂,但遇到很多困難。社會偏見且不說,單是教學方法就很困擾他們。照搬男學的方式顯然不合適,可新的方法又無從摸索。\"
\"這確實是個問題。\"一位女教習說,\"我們明德堂雖然男女共學,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特點,不能一概而論。\"
葉知秧欣慰地看著這位女教習。當初創辦明德堂時,讓女子任教曾遭到很多非議。但實踐證明,正是有了不同背景的教習,才能照顧到不同學生的需求。
\"所以,\"她總結道,\"我們的教材不能只是知識的彙編,更要是教學方法的總結。讓天下教習能有所參考,讓天下學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於是,大家開始重新梳理教材結構。
第一部分是\"明德總論\",講述教育理念和方法論。
第二部分分科細說,除了經典必讀,還增加了實用知識。比如在算學一章,除了傳統的演算法,還加入了西域商人的計算方法;在醫術一節,把民間驗方和官方醫學結合起來。
最特別的是第三部分\"因材施教\"。這裡記錄了大量例項,說明如何根據不同人的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這個很有用。\"一位教習說,\"就像我最近教一個來自邊疆的學生,就用他熟悉的牧場生活作比喻,效果特別好。\"
\"對,這些經驗都要記錄下來。\"葉知秧說,\"教學貴在靈活運用,而不是死板照搬。\"
正說著,蕭遠珩帶著一位老者來訪。
\"夫人,\"他介紹道,\"這位是嶺南的陳老先生,聽說我們在編教材,特意來獻策。\"
原來這位陳老先生有個特別的建議:在教材中加入\"鄉土課程\"。
\"在我們嶺南,\"他解釋說,\"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地方以漁業為主,有的以瓷器聞名,有的善於種植果樹......這些都是很好的教材。\"
葉知秧眼前一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