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都山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1章 王之渙才驚四座 結碩果女皇殿試,做則天女皇的男寵,霧都山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武則天對面前這個稚氣未脫的少年產生了興趣,心想,李春暉選中王之渙是有道理的,我在看看他的詩賦吧。
武則天對王之渙的才華和見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記得李春暉說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武則天決定現場考驗王之渙的詩賦才華,於是命令監考官出一個新的詩賦題目。
監考官領命,稍作思索後,宣佈了題目:“今日之試,以‘邊塞’為題,要求現場賦詩一首。”
王之渙領題後,稍作沉吟,便開始了他的即興創作。他的聲音清朗,詩句流暢,彷彿黃河之水天上來,直瀉千里,氣勢磅礴:
“邊塞風雲起,沙場秋點兵。
鐵衣冷月下,壯志凌雲生。
烽火連天起,戰鼓動地驚。
誓將胡虜逐,還我河山清。”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將士的英勇氣概和對國家的忠誠,展現了王之渙對邊塞風光的深刻理解和對將士們的崇高敬意。詩中既有對戰爭殘酷的描寫,也有對和平的渴望,體現了王之渙的家國情懷。
武則天聽後,眼中閃過一絲讚賞,她對王之渙的才華和敏捷思維感到非常滿意。她點頭稱讚道:“王之渙,你的詩才橫溢,對邊塞的描寫生動而深刻,不愧是我朝的才子。”
王之渙再次跪拜:“草民謝聖上誇獎,草民定當繼續努力,不負聖上所望。”
在王之渙完成了他的即興賦詩後,武則天的興趣更濃,她對這位年輕才子的背景感到好奇。武則天微微傾身,以一種溫和而威嚴的聲音詢問:
“王之渙,你的詩賦才華令人印象深刻。朕想知道,你是哪裡人氏,年歲幾何?”
王之渙聽到女皇的詢問,再次起身,態度恭敬地回答:
“回聖上,草民乃幷州晉陽人氏,今年一十一歲。”
此言一出,全場譁然,眾人驚呼神童。一個年僅十一歲的少年,竟有如此深厚的文學造詣和敏銳的才思,實在是令人驚歎。
武則天也是微微一驚,隨即面露喜色,稱讚道:“你小小年紀,便如此知書達理,將來前途不可限量。”
王之渙謙虛地回答:“草民不才,剛才在聖上面前獻醜了。”
武則天笑著說:“十一歲有如此才識,如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將來定能為國所用。”
王之渙接著連忙說:“草民不才,草民不才,駱賓王七歲詠鵝,我王之渙已經十一歲了,還拿不出得意之作,相差太遠。”
他的話音剛落,全場響起了一陣輕鬆的笑聲。武則天也被他的幽默和自嘲逗笑了,她覺得這個孩子不僅才華橫溢,而且性格開朗,頗具大家風範。
但武則天隨後面色一沉,面露嚴肅之情:“學習,是終生大事,在座各位都是如此,既然是終生大事,那就要學習走正道,這樣的人生才會有意義。駱賓王七歲成詩,但後來不走正道,淪為逆賊幫兇,被國人唾棄,這種人的學習,毫無意義。”
武則天接著緩和了面色說:“王之渙,你就留下來在太學學習,不要回晉陽了。朕會安排最好的老師教導你,希望你能不負朕望,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王之渙聞言,激動地跪拜領命:“草民謝聖上隆恩,定當努力學習,不負聖上栽培。”
武則天微笑著讓他退下,王之渙行禮後回到了座位,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和對學問的熱愛。他的出色表現,無疑為他未來的仕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讓在場的所有人對他刮目相看。武則天微笑著讓他退下,王之渙行禮後回到了座位,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
隨著最後一位考生的退場,監考官站到了殿前,他的聲音在大殿內迴盪:“諸位考生,今日的殿試到此結束。各位的努力和才華,都已得到了展現。現在,我將宣讀本次考試成績優異者名單。”
大殿內的氣氛變得緊張而期待,所有考生的目光都集中在監考官身上。監考官緩緩展開手中的名單,開始宣讀:
“聖恩浩蕩,今殿試已畢,張九齡、王之渙、李浩、陳光、趙明、孫思惕、劉禹、白不易……共計二十二人,他們以其卓異之才,榮登進士之榜,特此宣告!”
每一個名字的宣讀,都伴隨著殿內考生們的低聲議論和祝賀。這些名字,有的已經名聲在外,有的則是今日一戰成名,他們都是本次殿試中的佼佼者。
宣讀完畢後,武則天站起身來,她的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然後緩緩開口,她的聲音充滿了威嚴和力量:
“諸位考生,今日的殿試,是對我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