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8章 白時中的建議,靖康年,這個太子超勇的,郭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宰執大換血,六部大換血,意味著趙桓終於是基本上掌控了朝堂。

大宋的文臣結黨是一個很不好的風氣,不過也給皇權帶來了便利——當皇帝想要做點什麼的時候,無非就是提拔一派,去打另外一派罷了。

這一向都是屢試不爽的妙招。

就好像後世在網路上被吹噓為“權術巔峰”的嘉靖皇帝,其實他有個屁權術?無非就是用一個人的時候,拼命的提拔,拼命的讓他擴充勢力,然而與此同時,還有意識的培養另外一股勢力,能夠和這個人對抗,這樣的話,在大臣對抗的時候,他就可以把自己擇出來,作為一個評判者,取得足夠超然的地位。

等到上一個人不符合自己心意了,或者說在朝堂上已經尾大不掉,或者說背鍋已經背得足夠了……那就用另外一個人來代替他。

用張驄來對抗楊廷和,用夏言來制衡張驄,用嚴嵩來制衡夏言,用徐階來制衡嚴嵩……無非就是這樣的套路,一直在玩而已。

等到後來,被徐階摸透脾氣之後,嘉靖皇帝也沒什麼別的法子。

這樣的做法有好處,必然就會有壞處,那就是黨爭。

對於一個政權來說,如果內部黨爭成為一種習慣,那麼必然就是衰亡的開始。

因為精力會用在黨爭上,同時實行的政策,就算是利國利民的,等到另外一派上來了,為了證明和上一派的不同,也會盡數推翻和打倒。

國家的政策失去連續性,後果可想而知。

不過趙諶知道,現在自己沒法做什麼,畢竟不是皇帝,不過好歹這些上來的宰執和尚書,都是剛直忠正的臣子,他們就算會犯錯誤,也不至於會搞得天怒人怨。

而且很多時候,是忠臣還是奸臣,並不取決於大臣本身,而是取決於皇帝的選擇!

這就是帝制時代的必然。

唯上,而不唯真。

不過趙桓這個皇帝,雖然水平有些差,耳根子也軟,至少卻證明,他是一個能聽得進去話的皇帝,同時也不會為了自己的私利,做太過分的事情。

前任徽宗實在是太不擬人了,所以趙桓只要是個正常人,那相比起來,百姓,包括士紳,都會念著趙桓的好。

這就足夠了。

而且嚴格來說,這次上來的這些大臣,還真不是什麼一黨。

主戰派只是他們對金人南下這件事的主張而已,而且很多大臣都是因為之前反對蔡京等六賊,而不斷的被外放貶值,浮浮沉沉的那種,他們基本上都有很好的官聲,也有敢於和如日中天的六賊對抗的官員。

更何況趙諶還知道他們中間的不少人,都是在對抗金人的戰鬥中,堅持到了最後,有的被金人俘虜之後堅決不投降被害,有的自盡,有的逃亡南方繼續抵抗……

這些在歷史上經過考驗的人,身居高位,總比其他人要好得多。

經過這一系列換血之後,趙桓滿意的看著朝堂,按照政治的潛規則,這些在先帝在位的時候靠邊站的大臣們,在他的提拔之下回到中樞,那麼他們對趙桓的忠誠,還是能夠得到保障的。

而且這些大臣基本上都精於實務,對接下來的治理,也會有著很好的幫助。

接下來,他就要宣佈最後的一個任命了。

“太子趙諶,在最近數月中,屢屢率領大軍出擊,奪回隆德府、大戰藁城、支援天井關、救援潞城……實在是功勞不小,雖然朕是太子的親父,可是古人亦有內舉不避親之說,何況是朕?諸位卿家,你們說,是不是要給太子封賞啊?”趙桓環視了一下群臣,然後道。

群臣看了看,新的百官之首徐處仁站了出來。

“官家,金人南下,群臣束手之時,太子以九歲之齡,太子之尊,卻毅然率領禁軍出汴梁迎戰,數月間屢破金兵,立下大功,就別說太子還是總管抗金之事,能剿滅十餘萬金人,太子當為首功!就算是任何犒賞,都是擔得起的!”

徐處仁的話倒不算是拍馬屁,畢竟這幾個月來,趙諶做了什麼,那叫一個有目共睹,种師道因為功勞已經進入了宰執的行列,範瓊也被升為河北東路的總管,趙諶不得到封賞,怎麼也說不過去。

雖然他是太子,整個天下將來都是他的,可是也不能就這麼幹放著啊。

當然,也有不少文官有些憂慮,畢竟趙諶展現出來的能力確實太過出色,而今上嘛……潛邸之時大家就能看出來,也就是個中人之資,強悍的太子和平庸的君王之間,搞不好就要出點什麼事啊。

所以還不如讓太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要成為獵魔士

中年肥威

我是科技之王

李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