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六部九卿
郭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9章 六部九卿,靖康年,這個太子超勇的,郭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個時候,大宋冗官的某個好處,就展現出來了。
每個品級,都有相應的尊榮稱號,比如從二品的銀青光祿大夫、正三品的諸殿大學士、從三品的諸閣直學士……反正每個品級都有這樣的閒職,總有一款屬於你。
這個方案拿出來之後,很多官員都是一陣雞飛狗跳,不過相對來說,那些混吃等死的官員,能得到一個同品級的閒職,俸祿拿的也不少,那些有志作出一番事業來的官員,有了向上爬的途徑,絕大多數官員還是願意接受這樣的規定的。
畢竟對官員的考核說得很清楚,一年一小查,三年一大查,只要在這三年中表現好,升職就是指日可待。
就算不能直接升官,比如地方官,都是知州,你在一個小州幹得好,就有可能調去一個大州當知州,地位更進一步,升級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官位總是越往上越稀少的,就算升官以後得不到更好的職位,當個閒職,也意味著收入和地位的極高提升啊!
在趙諶看來,明朝那種對官員的待遇壓縮到極低,簡直就是一種很愚蠢的做法,二品高官和七品官的俸祿比起來都沒有本質的區別,那麼只有手中掌握真正的權力,升官才有意義,這就直接導致了明朝官員的極度內卷,抓權抓得非常兇,黨爭也越發的激烈,所以明朝內部的矛盾,從來就沒有消停過。
什麼文官集團架空皇帝,不存在的,他們自己都能卷得打生打死。
這樣一來,很多時候做事就要集權,集權就會得罪人,不想下臺後被清算,就得死死的抓住權力……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惡性迴圈。
反而是大宋這種體制,因為官員最多也就是貶官外調,所以很多官員反而有做事的勇氣和膽量。
現在經過調整明確職權之後,官員有了奔頭,做事公心自然也就多一些。
至於打通官員和吏員之間的通道,暫時還不能去做,得現在這種體制執行一段時間,很多官員都看到了做實事確實能實實在在的升官之後,帶動吏員也渴望有這種上升的空間,才能夠慢慢推進。
而且地方吏員很多都是家傳的,這些人如果真能讀書中進士,那就不會去當吏員了——誰不知道當官比當吏員容易?還是得過一陣子,大量透過科舉進入吏員行列的新人出現之後,才能形成鯰魚效應,把這些積年老吏給帶動起來。
從官吏系統到公務員系統,這會是人類制度的一個大進步。
而在官制改革的同時,一個不起眼的策略也悄悄的發了出去,並沒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接下來的科舉,將會增加算學的考試,不難,基本都不會超過小學課本,但是要掌握基本的數學原理才行。
而這些實際上以前也是很多讀書人會學的,畢竟大宋還是注重例項的,比如張叔夜就精通圓術——也就是求圓形直徑周長等的演算法,《九章算術》可不算什麼稀罕書籍,無非就是把這些納入考試的範圍而已。
這本身也不算什麼離經叛道的事情。
趙諶覺得,讓文科生多一些理科思維,也不是什麼壞事。
在朝廷忙亂著進行官制改革的時候,西夏的使節,終於到來了。
在官制改革中,朝廷新的高官體系被建立,至關重要的六部裡,吏部尚書繼續是吳敏,禮部尚書李若水、戶部尚書梅執禮,刑部尚書是從給事中提拔起來的王雲,工部尚書還是李邈,种師道卸任兵部尚書,這一年多來在開封府尹位置上幹得不錯的張叔夜升任兵部尚書。
這六部尚書裡,吳敏和李邈之前是宰執,現在則是從宰執的位置上卸任,專心執掌一部。
從兵部尚書卸任的种師道同樣也從宰執的位置上卸任了,成為了知樞密院,大概就等於名義上的全國總司令了,李綱則同樣退出宰執位置,成為了御史臺的老大,不過御史臺之前沒有主官,於是從故紙堆裡翻出了御史大夫這個稱號,御史大夫只有正三品,和從二品的六部尚書比起來似乎差了一級,然而因為這個位置的特殊性,李綱這種性情剛直天下人望的大臣來擔任,顯然是更合適的。
而且之前李綱官職並不是很高,驟然提升到宰執的行列,本身就容易坐不穩,去這個位置更合適。
大理寺卿則是老臣陳過庭來擔任。
因為种師道、吳敏、李邈和李綱都因為執掌九卿退出宰執之位,所以現在宰執只剩下了徐處仁和宇文虛中兩人,於是另外一名老臣聶昌填補進了宰執的位置,此人在歷史上靖康年間也是死得壯烈,堅持抗金,和金人議和的時候主動周旋,避免真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