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4章 黛玉說劉姥姥母蝗蟲,紅樓夢明亡史全索隱,庖丁解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林黛玉為何罵劉姥姥是“母蝗蟲”?

其實這個問題,看懂了背面故事,對明末歷史有一定的瞭解之後,不需要解讀大家也都能看明白。

筆者曾經以為這點不需要單獨解釋,但是評論區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

所以我們這回來講一下,先來了解一下明末關於“劉姥姥”的歷史。

上回說到了“劉姥姥”說自己是莊家人,原文在第一次介紹劉姥姥的時候,寫她之所以到賈府來,被認為是來打抽風的,就是因為沒有過冬的糧食了。

明末天啟到崇禎年間,由於小冰河時代到來,氣溫驟降,陝西、山西,河南等地天災不斷,冬天大雪,夏季大旱,糧食顆粒無收,而朝廷還要繼續徵收賦稅,百姓紛紛鋌而走險,逃離家鄉,形成了四處流竄的“流民加流寇”的龐大隊伍。

這就是書中的劉姥姥,她在給賈府眾人講雪夜抽柴草的故事時就說:“去年冬天,接連下了幾天雪,地下壓了三四尺深。”。

起義初期的農民,在組織上是相當鬆散的。他們剛從逃荒的饑民、飢軍轉化而來,常常牽家帶口,隊伍龐雜得很。

史料中提到他們的人數時,動輒成千成萬,給人一種印象,似乎流寇的兵力在數量上早已對官軍佔了絕對優勢。實際上這是一種假象,真正出陣迎敵的人是比較有限的,其餘的人大多都是他們的家屬,同鄉,同族。

陝西,山西,河南各地的災荒十分嚴重,無衣無食的饑民千百成群地加入到流民,流寇隊伍中去。

隨著流民隊伍人數的不斷擴大,所需要的食物也就越來越多,災年本就收成減少,一個地方能吃的東西往往不足以支撐一支流民隊伍的消耗,所以他們要不停地換地方。

他們每到一地,首先要做的,就是尋找足夠多的食物,糧食不夠吃,就挖野菜,草根,書皮,再不夠,就只能冒險去攻城拔寨,搶奪地主官府的錢糧了。

所以我們看到,在書中劉姥姥帶著板兒進入賈府,吃相十分粗鄙,板兒第一次來也是“只顧吃果子。”

到崇禎四年以後,流寇的隊伍常常是數以萬計,甚至數十上百萬的都有。

如崇禎四年三月,太僕寺卿鄭宗周上言:

“蓋晉土自天啟初年以來,無歲不災,而去年尤甚。重以沿黃之派,急於星火,轉運艱難。在朝廷雖算價二十二萬,而民間所費實已不止百萬。有司但顧考成,新舊並催,鬻子賣妻,剜心敲髓,民之皮骨已盡。今日春雨未沾,風霾日異,人心洶洶,朝不保夕。

陽城縣上報說:沁(陽)之南暨邑東西,賊建號樹幟者不一而足,或以萬計,或數千。既揭竿,脅從者且十之五六。至若上黨(今長治)、汾水亦不啻幾過。”

史籍記載當時較大的一股流寇紫金梁部,會合的人數一共有三十六營,眾號二十萬。

而當時負責追擊他們這種流寇隊伍的明軍,如曹文詔部只有明軍三千,左良玉部只有一千,由於兵少,明軍常常只敢遠遠的跟隨,而流寇隊伍聲勢浩大,所到之處往往草根書皮吃得一乾二淨,樹木也被砍光當做柴火。

明軍在上報流寇情況時,常用蝗災過境來形容流民隊伍的龐大,向朝廷抱怨糧草補給困難,因為流寇所到之處,都是吃的乾乾淨淨,寸草不留。

王熙鳳給劉姥姥一個木頭杯子喝酒,她就說:她長期生活在鄉下,與樹林為伴,所以她能夠識別各種木頭。在睏倦時她會枕著木頭睡覺,累了會靠著木頭坐著,甚至在荒年餓了時還會吃木頭。說的就是流民四處流浪,常常淪落到吃木頭的現實生活。

一支流寇隊伍就有數十萬人,往往流寇隊伍還會合營,也就是多支隊伍協同作戰,這樣人數就會一下增加到上百萬。

河南史籍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七年冬,賊騎千餘西來,立馬西郭麥田中。已而大旗飄颺,遙望崖口而南,旌旗蔽空,甲光耀日,南盡南山,北盡河曲,波壓雲湧而至。惟聞馬嘶之聲,自朝至夜,連營數十里。……賊過人畜踐踏,路闊五六里,不知其眾之幾何也。”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崇禎七年,流寇一支活動在河南的隊伍,行軍寬度就達到五六里,長度可以連綿數十里。站在城頭上看流寇隊伍行軍,可以從早上看到晚上都看不完,這用蝗災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

在第41回開頭有一段脂批:

此回櫳翠庵品茶,怡紅遇劫,蓋妙玉雖以清淨無為自守,而怪潔之癖未免有過,老嫗只汙得一杯,見而勿用,豈似玉兄日享洪福,竟至無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未來之男人不好當

汝夫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