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簽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回增廣下冊,印光法師白語解,我想簽約,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思祭祀儀式,兼使後人感動啟發。所以將老人所築的眾香塘田,撥出一百畝,以作法眷們在春冬二季公堂祭祀的資費。使得後人登堂祭獻,禮像投誠的人。誠惶誠恐,自愧自慚。各各取作準則,人人加以效法。
以老人之心為心,以老人之事為事,庶可不愧為老人兒孫矣。凡我同倫,尚勉之哉。
以老人之心為己心,以老人之事為己事,才可以不愧為老人的徒子徒孫啊!凡我同輩,還要勉勵啊!白華庵法譜序(此係懸敘,下敘事不錄)
吾人一念心性,不生不滅,非色非空。豎無初後之跡,橫絕邊表之形。不變隨緣,歷九界而不減。隨緣不變,證佛道而不增。光明洞徹,受用自在。直下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二無別。
我們的一念心性,不生不滅,非色非空。豎則無始無終,橫則無邊無際。雖不變而隨緣,歷經九法界卻不會減少。雖隨緣而不變,證得佛道也不會增多。光明洞徹,受用自在。直下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二無別。
但由迷真逐妄,背覺合塵。致使生佛懸殊,苦樂迥異。大覺世尊愍之,示生世間,成等正覺,廣演言教。令其返妄歸真,背塵合覺。復還本有之天真,親證無上之覺道。
但是由於迷惑真心,追逐妄境,背離覺性,合於六塵。致使眾生與佛陀天地懸殊,受苦受樂,完全不同了。大覺世尊,憐愍眾生,示生世間,成等正覺,廣演言教。令我們返妄歸真,背塵合覺。恢復本有天真,親證無上覺道。
由是教隨機異,法以人殊。為實施權,備設五乘之階位。開權顯實,同歸三德之法門。
因此言教隨著根機而有了差異,法義因為個人而有了不同。為實教施設權教,備設了人、天、菩薩、聲聞、緣覺五乘的階位。開權教,顯實義,同歸法身、解脫、般若三德之法門。
雖一雨普潤,四眾均沾。而宏揚流通,惟僧是賴。良由割愛辭親,方能精修淨行。負荷法道,必須洞徹心源。
雖然是一雨普遍滋潤,四眾弟子均沾法益。而宏揚流通佛法,還是要依賴僧人。實在由於割捨情愛,辭別親人,方才能夠精修淨行。負荷法道,必須洞徹自心本源。
故自教啟西乾,法傳東震。律教揚鑣,禪淨建幟 (zhi ) 。
所以自從教法生起於西域,佛法傳到東土。律宗、教下(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得以建立弘揚,禪宗、淨土宗法幢高豎。
二千年來,蒙剃度而飲法乳,以斯道而覺斯民者。其世系師承,源源本本,何可得而勝數也。
二千多年來,剃度出家,飲法乳,以佛道覺悟眾生的高僧大德。他們的世代師承,各門各派,數也數不完。
普陀為觀音大士應化之地,歷劫常然,無遷無變。而世間凡夫知見之跡,則自五代梁貞明間,始建道場。
普陀山是觀音大士的應化之地,經歷長劫,常然如此,沒有遷動,沒有變化。而世間凡夫所知所見的應跡,是從五代梁朝貞明年間的慧鍔祖師建立的道場開始的。
歷宋元明,以迄昭代。高人屢出,天章頻頒。其間法運,不無否塞。而賴有負荷法道之人,為之調停施設。得以轉否為泰,即塞成通。以故圓通道場,振古如斯,不墜厥初也。
歷經宋、元、明,以至當朝。高僧大德屢屢出現,天子之文頻頻頒敕。這其間的法運,不是沒有阻塞不通的時候。而依賴那些負荷法道的人,來調停周旋,善巧施設。得以轉閉塞為通泰,即阻塞而成通達。所以圓通道場,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與最初沒有二樣。香積會齋僧規約序
竊以僧名福田,普利四生九有。齋能助道,均資三乘六和。由福田故,供之則近除饑饉之因,遠獲應供之果。由助道故,受之則堪修六度之行,用彰三德之身。
我認為出家僧眾名為福田,普遍利益四生九有一切眾生。齋飯能夠輔助行道,均等資助三乘聖者,六和僧團。因僧是福田(供僧即是種福於此田中,必得福報),供養的話,近則除去饑饉之因,遠則獲得阿羅漢的果位。因齋飯可助道,故僧眾接受供養,才能修習六度之行,從而彰顯法身、解脫、般若三德之身。
經所云於食等者,於法亦等。財法二施,等無差別者。此之謂也。鍾芳大師,有見於此。遂邀淨友若干眾,人各出洋若干圓。永存普濟庫房,略生少息。以備每年臘月二十五,設齋之費。
《維摩詰經》中說:“ 於食等者,於法亦等。” 財法二施,等無差別。就是這個意思。鍾芳大師,見到這種殊勝的利益。於是邀請淨友若干人,每個人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