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簽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章 印光法師文鈔白話文解釋二,印光法師白語解,我想簽約,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宗,但是更加讚歎淨土法門的殊勝。
至蓮池大師參笑巖大悟之後,則置彼而取此。以淨業若成,禪宗自得。喻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
到了明代的蓮池大師參學於笑巖德寶禪師, 大悟之後,就擱置禪宗專修淨土。因為淨業假如能夠成就,禪宗的利益自然能得到。好像已經用大海水沐浴的人,必然已經用到百川之水;人已經到了長安含元殿中,就不需要再問長安在什麼地方啊?
自後蕅益,截流,省庵,夢東等,諸大祖師,莫不皆然。蓋以因時制宜,法須逗機。若不如是,則眾生不能得度矣。
從此以後蕅益大師、截流大師、省庵大師、夢東大師等,諸大祖師無一不是這樣。因為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應該採取適當的措施。弘揚佛法應該適應不同時期眾生的根器,觀機逗教。如果不這麼做,那麼眾生就不能得度了啊。
自茲厥後,佛法漸衰。加以國家多故,則法輪幾乎停轉。雖有知識,各攻其業。以力不暇及,置此道於不問。有談及此事,聞者若將浼 (m ěi ) 焉。幸有一二大心緇白,刊刻流佈。令祖教不滅,使來哲得聞,實莫大之幸也。
從此以後,佛法漸漸衰微。加上清朝中後期內亂和外戰連綿,佛法的傳播幾乎中斷。這時候雖然也有善知識,但是各自忙自己的事情,無力顧及到弘揚淨土法門的事情,於是置之不問淨土。偶爾有談及淨土的人,能聽聞並依教修行的人也沒多少。幸虧期間有一兩個發大菩提心的出家在家佛子,將淨土經論刻板印刷,流通世間,致使佛祖言教不至於泯滅,使後來的有緣人能得以閱讀聞法,這是多麼幸運的事情啊。
(弟)以闡提出家,自揣根性庸劣,罪業洪深。故於宗教二途,概不敢妄行染指。惟於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一法,頗生信向。十餘年來,悠悠虛度,毫未得益。但自西徂東,由北至南,往返萬餘里,閱人多矣。
我以闡提的根性出家,自己揣度根性平庸陋劣,罪業深重。所以對於禪宗、教下這兩種法門,根本不敢妄想來修學。惟獨對於依仗阿彌陀佛的慈力,帶業往生這一法門,很有信心。雖說十多年來,我悠悠泛泛虛度歲月,還絲毫沒有得到淨土法門的益處,但是從陝西到浙江,從北京到普陀,來回行走一萬多里,也算閱人無數了。
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汙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爺叫娘。
其中有平時自己認為通宗通教,看淨土法門,好像不淨之物,唯恐沾汙了自己,這種人到臨命終時,大多是手忙腳亂,呼爹叫娘。
其有老實頭持戒唸佛,縱信願未極,瑞相不現,皆是安然命終。其故何哉,良由心水澄清,由分別而昏動。識波奔湧,因佛號以渟 (t in g) 凝。所以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
其中也有老實巴交但持戒唸佛的人,即便是念佛往生的信願沒有到極點,臨終沒有瑞相顯現,卻都能夠安然命終。這是什麼緣故呢?究其因,心性之水本來澄清,前者由於起了分別而昏動不明;而後者呢,雖然意識海中波濤奔湧,但因持佛號而逐漸平靜。所以前者是有上等之智的人,還不如後者少智愚痴的人,弄巧反而成為大拙啊!
伏願和尚發菩提心,宏揚此法。倘淨土經論,盡皆通徹,則何幸如之。若或未盡鑽研,或恐違背本宗,不敢稱性發揮,當權將宗教兩門工夫,暫時歇手。
惟願和尚您發菩提心,宏揚淨土法門。倘若淨土的經論,都能通達徹究,這是何等慶幸啊!如果還沒有鑽研透徹,或者恐怕違背本來所學的宗派,不敢稱性發揮,那麼應該先將禪宗、教下這兩門的工夫,暫時放下。
凡有闡揚淨土者,平心和氣讀之。使揚禪抑淨之心,無絲毫芥蒂。必究佛祖偏贊之所以,四眾遵違之利害。則不被門庭隔礙,而敢於一切禪教律人前,稱性發揮,無復畏憚矣。
凡是有闡揚淨土的經論,平心氣和的去讀,心中不要有絲毫褒揚禪宗,貶抑淨土的念頭。一定要深究佛陀祖師特別讚歎淨土的原因,四眾弟子尊奉違背的利害關係。這樣就不會被門派之見所隔礙,而敢於在一切禪、教、律等宗派的學人面前,稱性發揮淨土的義理,而沒有什麼畏懼忌憚的了。
然淨土書多,最要唯十要。十要中斷疑生信,尤推或問,直指,合論,為破堅衝銳之元勳也。
然而淨土方面的書很多,最重要的是蕅益大師的《淨土十要》。《淨土十要》當中,斷疑生信,尤其推重:第六卷天如禪師的《淨土或問》、第七卷妙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