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簽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章 印光法師文鈔白話文解釋十九,印光法師白語解,我想簽約,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懇切的話能夠做到嗎?沒有信願而能做到如此嗎?徹悟、堅密二位大師的話雖然有差異,而用意實際是相互資助而相輔相成的。你認做分運同運,可說是沒有擇法眼。
至於蕅益所說,乃是為一輩倚傍宗門,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及不依淨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亂為究竟極則事者之法藥也。何可引此淨宗門外之事,以例信願具足之真修,致門徑混濫也。
至於蕅益大師所說的,這是為了有一類倚傍禪宗法門,說什麼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以及不依著淨土信願行的宗旨而修持,只以唸到一心不亂為究竟終極之事之人的法藥。怎麼可以以這些淨宗門外人修持的事例,來類比信願具足的真修行人,導致門徑混濫呢?
此上約理通說也。若約事別說,發願當於朝暮唸佛畢時(晨朝十念,亦先念佛後發願),或用小淨土文。若身心有暇,宜用蓮池大師新定淨土文。此文詞理周到,為古今冠。
以上是針對義理通說。如果針對事相別說,發願應當在朝暮唸佛完後(晨朝十念,也是先念佛,然後發願),或者用《小淨土文》。如果身心有閒暇,宜用蓮池大師《新定淨土文》。此文詞理周到,是古今最好的發願文。
須知發願讀文,乃令依文發願耳。非以讀文一遍,即為發願也。除朝暮發願外,一切時但以至誠懇切唸佛即已。
必須知道讀文發願,就是讓我們依文發願。不是僅僅讀文一遍,就算是發願啊。除了早晚發願之外,一切時,只以至誠懇切心念佛就好。與高鶴年居士書
南五臺山,乃千三百年前,觀世音菩薩,現比丘身,降伏毒龍,所開之古道場也。亦蓮宗八祖,雲棲蓮池大師,中興蓮宗之發源處也。
南五臺山,是一千三百年前,觀世音菩薩,現比丘身,降伏毒龍,所開闢的古道場。也是蓮宗八祖,雲棲蓮池大師,中興蓮宗的發源地。
明嘉靖時,有性天文理老和尚者,隱居此山無門洞。後因雲遊至杭州,住西山黃龍庵。蓮池大師仰其道風,與夫人湯氏,歸依座下。不二三年,又依之出家。使此老無有出格道德,豈能令如大師之博學鴻詞,躬行實踐,盛德君子,屈身座下,始終依止,以為弟子乎。
明朝嘉靖年間,有性天文理老和尚,隱居在這座山的無門洞。後來因為雲遊到杭州,住在西山黃龍庵。蓮池大師仰慕他的道風,與夫人湯氏,歸依在老和尚的座下。不到二三年,又依老和尚出家。假使這位老和尚沒有超出常人的道德,怎能令像蓮池大師這樣博學多才,親身實踐的盛德君子,屈身在他的座下,始終依止,成為他的弟子呢?
大師出家後,老人復歸關中。大師志慕遍參,未能遠從。而關中法道,至清乾隆後,日漸式微。哲人云亡,志乘佚失。致老人嘉言懿行,無由永傳於世,何勝悼嘆。然以異地之僧,能令蓮池歸依出家,可以想見其為人。
蓮池大師出家之後,老和尚又回到了陝西。蓮池大師的志向是欣慕到處參學,所以沒能隨從老和尚而去。而陝西一帶的佛法,到了清朝乾隆以後,日漸的衰微。智慧卓越的人都隱沒消亡了,記載歷史的書也都遺失了。致使老和尚的嘉言懿行,沒辦法永遠流傳於世上,何等哀傷嘆息啊!然而以一位異地來的僧人,能夠令蓮池大師歸依他而出家,可以想見老和尚的為人。
事見雲棲法匯蓮池大師塔銘中。其派為宗福法德義,普賢行願深,文殊廣大智,成等正覺果。大師正在殊字輩。其改為袾 (zh u) 者,以洪武時,有一高僧,洪武詔見,甚加優寵,特以玉盞,賜乳令服。因詠謝恩詩,有一盞瓊漿來殊域,九重恩德自上方之句。洪武姓朱,遂謂殊者,歹朱,是罵己。即令斬之。及斬,乃悟其非罵,而已悔無所及矣。此宿世殺業所感,業力現時,不能自主。殺業之難消如此,可不戒哉。
此事可以去看《雲棲法匯》中蓮池大師塔銘中的文。他的派系為:宗福法德義,普賢行願深,文殊廣大智,成等正覺果。 (這是指他那個皈依輩分的排序) 。蓮池大師正在“殊”字輩。他改為“袾”字的原因,是因為在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高僧,洪武帝朱元璋詔見他,很是特別的優待恩寵,特別用玉盞,賜乳給他喝。高僧因此寫了一篇謝恩詩,其中有一句:一盞瓊漿來殊域,九重恩德自上方。洪武帝姓朱,於是認為“殊”字,就是歹朱,是罵自己。就命令將這位高僧斬首。等到斬首之後,才覺悟到他不是罵自己,然而後悔已經來不及了。這是宿世的殺業所感,業力現前時,不能夠自主。殺業如此難以消除,可以不戒懼謹慎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