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簽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0章 印光法師文鈔白話文解釋四十,印光法師白語解,我想簽約,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實是殊勝的境界,一旦生起貪著歡喜的心,也就只受損不受益了,更何況他的境界未必的確是勝境啊。
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既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轉,即能上進故。此語不常對人說,因汝有此種事,固不得不說也。
假如這個人有涵養,沒有躁妄心,沒有貪著心,看到一些境界,就好像沒看到一樣,既不生歡喜貪著心,又不生恐怖驚疑的念頭。不要說勝境現前有利益,即便是魔境現前也有利益。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不被魔所轉,修行就能上進。這些話我不常對人說,因為你遇到了這種情況,才不得不說。
汝最初禮佛所見之大士像不的確,以若果實是,不至因念與觀經不合而隱。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緣,但不宜常欲見像,但志誠禮拜而已,庶無他慮。
你最初禮佛所見到的大士像,不確切。因為如果真是大士所現的相,就不至於因為你想到這與《觀經》中所描繪的不符合,而相就隱去了。不過你因此而信心更懇切,這也是好因緣。只是不應當時常想看到佛菩薩顯相,只要志誠禮拜就好,這樣應當就不會有其他的隱憂。
臨睡目前白光,及禮佛見佛像懸立虛空,雖屬善境,不可貪著,以後不以為冀望,當可不現。窺汝根性,似是宿生曾習禪定者,故致屢有此相也。
臨睡時眼前的白光,及禮佛時看到佛像懸立虛空,雖然這屬於善境界,但不可貪著,以後只要不期望看到佛像,應該就不會出現了。看你的根性,似乎是過去世曾修習過禪定,所以才導致常常見到這些境相。
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關靜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預道天之陰晴,人之禍福。彼歸依蓮池大師,大師聞之,寄書力斥,謂彼入於魔罥 (ju àn ) ,後遂不知矣。
明朝的虞淳熙在天目山的山峰上閉關靜修,久而久之就有了未卜先知的能力,能預先知道天之陰晴、人之禍福。他歸依蓮池大師。大師聽到這些事情後,就寫信去大力呵斥他,說他已經進入魔網圈套。他後來就沒有這種能力了。
須知學道人,要識其大者,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勿道此種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須置之度外,方可得漏盡通,若一貪著,即難上進,或至退墮,不可不知。
要知道學佛人,要能識大體,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不要說這種小境界,就算真得到了五通,仍然必須置之度外,才可以得到漏盡通。如果一生起貪著心,就很難再上進,甚至會退轉墮落,不可不知。
夢入佛殿所記之二句經文,固屬善境,然此二句,語甚明白,返虛依覺路,歸真悟常空者,謂人妄認世間諸法為實,故迷入生死,若能返觀諸法當體本空,則便依乎覺路,出迷入悟,歸真諦而悟真常之真空實相矣。
夢中進入佛殿,所記的二句經文,自然是好的境界,然而這二句經文,語義很是明白,“返虛依覺路,歸真悟常空”,就是一個人妄認世間諸法為實有,所以迷惑入於生死,如果能夠返觀諸法當體本空,就依循覺路,出迷惘,入覺悟,歸真諦,進而悟到真常的真空實相了。
魔境勝境之分別,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
魔境、勝境的分別,在於和經教符不符合。如果真是聖境,人一見,心地當下清淨,沒有一點浮躁虛妄求取貪著的心。如果是魔境,那麼看見之後,心就不清淨,就生出取著躁妄等心念。
又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現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勘,則愈顯。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此勘驗真偽之大冶洪爐也。
另外,佛光雖然極為明耀,但是不晃耀眼睛,如果光亮耀眼,就不是真佛。佛現前,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義理來勘驗,相就會更加明顯。魔現前,以這個義理來勘驗,相就會隱沒不現,這是勘驗真偽的大冶洪爐。
夜見白光,及虛空清白等境,乃心淨所現,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擬,以此自擬,則成以凡濫聖矣,其過殊非淺淺。
夜晚見到白光,以及虛空清白等境界,這是心中清淨所現的,怎麼可以用“法界一相,寂照不二”來自我比擬,這樣來自我比擬,就成以凡濫聖了,這個罪過實在不小。
二句經文,未見所出,蓋亦宿生記憶之文,未必即經中文也。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