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簽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章 印光法師白話解八,印光法師白語解,我想簽約,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淨土法門,猶如大海。長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證齊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惡者,亦預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
淨土法門,猶如大海。長江大河流入大海,一杯水一滴水也入於大海。證齊諸佛的等覺菩薩,尚且求往生淨土。五逆十惡,也可以加入末品往生之列。怎麼能以得到一心不亂以及唸佛三昧(的高標準),而拒絕沒有得到一心和三昧的人(往生)呢?
但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自己決志求生,唯當企及於此。若謂非此決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條,不依佛說矣。
易經雲:“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自己決意求生淨土,應當要企望達到此上等目標( 一心三昧 )。但如果說不得一心三昧,就決定不能往生,這又是自行設立條條框框,而不依照佛說了。
(注: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一無所得。 —— 《易經》
一個人制定了高目標,最後仍然有可能只達到中等水平;如果制定了一箇中等的目標,最後有可能只能達到低等水平;如果制定了下等目標,最後可能一無所得。)
淨土三經,自古流通,並行願品為四經,豈可謂不奉為圭臬 (ni è) 乎。今之修淨業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與而言之,亦可雲淨宗中人。奪而言之,實百有九十九,皆屬無禪無淨土。何得以此等人為準。
淨土三經,自古流通,加上《普賢行願品》為淨土四經,怎可不奉為典範準則呢?現在修習淨業的人,大多都不知道淨土的宗旨,只盲目地依照事相而修。寬泛說來,也可以認為他們是淨土宗裡的修學者。但嚴格說來,實際上一百個人中有九十九,都屬於無禪無淨土之流。怎麼可以以這種人為準繩呢?
但以小本文簡義豐,故列於日誦。餘則隨人受持有異耳。衷論所說,有益者固多,有礙者亦復不少。若無擇法智眼,或恐未得其益,而備受其損。如一日七日十念不度等是也。
因為《阿彌陀經》文字簡約,義理豐瞻,所以列在日誦當中。其餘的三經就隨各人分別受持罷了。《阿彌陀經衷論》中所說,有利益的固然多,有妨礙的也有不少。如果沒有擇法的智慧眼,或者恐怕沒有得到其中利益,而備受其中的損害。例如“一日七日”“十念不度”等議論就是如此。
受持讀誦,為佛門始終正行。即禪宗專務參究者,亦復如是受持。如藥山,仰山,永明,首山,棲賢湜,育王微等,但以拈提向上,則有似乎撥。不知拈提向上,舉盡世間法法頭頭,皆歸本分。彼未得其門者,遂隨語生解。從茲一輩參禪者,率多藐視經教。此輩雖自名禪人,實屬法門罪人,如來逆子,何足掛齒。勸令受持讀誦,諸經無不如是,豈特金剛行願乎哉。
受持讀誦經典,是佛門始終的正行。就是禪宗專門從事參究,也是如此受持( 讀誦經典 )。如藥山惟儼禪師,仰山慧寂禪師,永明延壽禪師,首山省念禪師,棲賢寺澄湜禪師,阿育王寺的知微禪師等,但因為禪宗是拈提一切向上一著,這好像是撥除經教。因為不知道這個拈提向上,乃是將世間的每一法每一事都指歸於本分自性,那些沒有真正進入禪宗門裡的人,就隨( 禪宗機鋒 )言語而生起錯解。因此這樣參禪的人,大多藐視經教。這些人雖然自名為參禪人,實際是法門的罪人,如來的逆子,何足掛齒。勸令我們要受持讀誦,諸部經典中都是如此囑咐,哪裡只是《金剛經》《行願品》呢。
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但宜尊重華嚴,不可小視餘經。以諸大乘經,皆以實相為經體故。華嚴之大,以其稱性直談界外大法,不攝二乘等故。
《華嚴經》是三藏經中的王,最後一著,匯歸重點是普賢十大願王。固然應該尊重《華嚴經》,也不可以小看其餘的經典。因為諸大乘經,都是以實相為經體的緣故。《華嚴經》的偉大,因為經中稱性直談界外大法,不收攝二乘人的緣故。
法華之妙,在於會三歸一,開權顯實,開跡顯本處故。臺宗謂法華純圓獨妙,華嚴猶兼乎權(即指住行向地等覺而言)。然佛於法華贊法華為經王,於華嚴亦然。豈後世宏經者,必須決定於五大部,分出此高彼下,不許經經偏贊乎。
《法華經》的高妙,在於會通三乘歸於一佛乘,開示權教原為顯明實教,開顯化跡,顯示本地的緣故。天台宗說《法華經》純圓獨妙,《華嚴經》還兼帶有權教。(權:就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來說)然而佛在法華會上讚歎《法華經》為經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