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0章 做出理智的選擇,春秋生存指南,榮耀與忠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哪怕範氏、中行氏集結起來的兩萬人馬會因為國夏所部已經被消滅,有極大可能性選擇放棄渡河東向的行動,還是讓智宵不願意去賭。
明知道有可能會陷入兩面夾擊,確切地明白危險性質,再有信心能夠扛住,要面臨的危險依舊擺在那裡,身為統帥無法保證什麼百分百,需要的是根據形勢判斷要不要冒險。
如果冒險能夠取得很大的戰果,或者不得不去冒險,那麼最終進行冒險是權衡之後,得出不理智也必須冒險的一種不得已行為。
現在是個什麼情況?智宵已經完成了既定任務,消滅了國夏統率的三萬齊軍,不管範氏、中行氏集結的兩萬人馬,還是司馬穰苴帶著馳援而來的又一批三萬齊軍,他們都不算在智宵必須完成的任務目標之列。
“明日拔營撤軍。”智宵拿出了最終的決議。
這個決定讓好些人愣住了。
只不過,大多數人能夠理解智宵的選擇。
他們才是站在整體優勢的那一邊,國夏的三萬齊軍已經被消滅,晉國近來也沒有對齊國實施更大軍事行動的能力,沒有那個必要冒險再與司馬穰苴所部死磕。
“智宵害怕田穰苴?”趙毋恤想的是這個。
魏駒和韓庚的想法更理智,應該是:“智宵總算沒有被一連串的勝利衝昏頭腦,明白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理。”
那麼,智宵到底是怎麼想的?
明知道待在原地有被前後夾擊的危險,智宵肯定不想冒那個風險。
當然,智宵確實忌憚司馬穰苴,對一位名將有所忌憚,沒有什麼好丟人的地方,明知道情況不利還想頭鐵莽上去才是最大的不理智。
然而,智宵的撤軍不是因為聽到司馬穰苴率軍而來就要逃跑,想做的是選擇一個有利的地形,應對可能追擊上來的司馬穰苴所部。
所以是,智宵規避了最大的風險,有與司馬穰苴一戰的想法。
在隔天,關於與國夏所部一戰的損失與戰果被初步統計出來。
進行統計的是智宵從“潞氏”調過來的小夥伴,他們負責走訪與查閱資料,一點一滴將所有資訊總合起來,再列成一個資料單。
講實話,當前無論是國家還是家族,他們在計算損失與戰果的速度不但很慢,尤其是資料不一定靠譜。
倒不是對損失和戰果會進行隱瞞,完全是他們沒有那個能力去做到精確點算,極可能在匯總的計算過程中都會出錯。
智宵起碼將加、減、乘、除的表格做了出來,再拿去教導要培養的小夥伴,其他國家或家族或許有數學型別的書籍,可是一定會顯得比較原始,怎麼比得上智宵拿出來的數學知識呢?
要知道知道智宵不止做了加、減、乘、除的表格,基礎的應用也複製了出來,還涉及到了幾何的部分。
比較要命的是暫時沒有小夥伴的知識累積到能夠學習幾何的部分,只是哪怕掌握了加、減、乘、除以及應用,用在計算上也足夠了。
“己方的戰死六百二十七人,重傷五十一人,損壞戰車三十六乘;斬獲五千六百七十二名敵軍首級,俘虜一萬四七千七百二十七齊軍,繳獲戰車一百八十九乘,各類糧食計為四萬兩千石,各類武器兩萬八千餘,甲冑四百二十六套。”
智宵對人員損失以及收穫能精確到個位數感到滿意,也清楚繳獲的武器很難做到精確,數字上百位數的數字模糊化是備作損壞部分。
“俘虜有點多了……”智宵心想。
幾場交戰下來,晉軍這邊失去了約兩千戰鬥力,留存一萬八千可投入作戰的人員。
晉軍俘虜的齊軍數量卻是達到一萬七千左右,等於晉軍留存的戰鬥人員跟俘虜的齊軍數量差不多持平。這種數量無論在什麼年代都顯得極其危險。
在整個春秋時期,沒有史料或野史文獻記錄俘虜暴動的情況,好像被俘之後就認命了那般。
可是不要忘記當前已經到了春秋晚期的階段,正在率軍趕來的還是司馬穰苴,說不定第一場俘虜暴動會發生在智宵的掌控之下。
智宵喚來魏駒、韓庚與趙毋恤,說道:“俘虜足有一萬八千,此乃巨大隱患。”
韓庚有些不明所以,說道:“已然繳械,齊國大夫亦在掌控之中,何來隱患?”
這是一種老套路,只要監控好被俘的敵方貴族,失去貴族的鼓動與領導,士兵根本翻不出什麼浪花。
從前的事實也是那樣,貴族戰敗服輸之下,不會再搞什麼小動作,他們只要獲得與身份匹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