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2章 諸事繁瑣(6K),春秋生存指南,榮耀與忠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已知文明最強大的國度接納移民,有多少人聽到訊息願意遠赴千里加入進去?可以想象數量一定會非常多。

在春秋時代很多意識沒有產生,哪怕產生也只是限制在很小的圈子裡面。

比如說“華夷之辯”這個意識,最先明確又成套理論化提出來的人叫管夷吾,以喊“尊王攘夷”的口號形式呈現予世人。

而春秋早期“尊王攘夷”的核心,用當時的理解方式,便是“哪些異族威脅到了俺們的生存,一定要團結起來乾死他們”之類。

到後面,這個“尊王攘夷”變成了“華夷之辯”的基礎,也就是說一切威脅到諸夏生存空間的異邦都屬於敵人。

管夷吾提出“尊王攘夷”主要是方便齊桓公擁有民族大義,收編當時的各個諸侯國到麾下,成為名正言順的盟主,為了彰顯盟主的權威還搞了“九合諸侯”的大型活動。

齊桓公的“九合諸侯”做成,直接成了所有諸侯的偶像,凡是有可能的話,每一位諸侯都想進行效仿。

每一名諸侯都想效仿之下,只有晉悼公取得成功,達到“九合諸侯”的成就。結果就是晉悼公在位期間,不是在會盟諸侯,便是在去與諸侯會盟的路上,也搞得眾諸侯著實受不了,一次次懇求別再搞會盟活動。

必須瞭解到的是,諸夏的歷史之中,只有齊桓公與晉悼公達到“九合諸侯”的成就,其餘人對此很是羨慕嫉妒恨。

為什麼諸侯那麼喜歡搞會盟呢?主要就是想彰顯影響力,例如“俺招呼一聲,某某諸侯立刻來了”,“俺只吆喝一嗓子,諸侯不敢不來,你們懂的吧”,“俺就是喜歡折騰你們,在看你們想打又不敢打俺的憋屈模樣”,等等之類。

說白了,實力不夠強的話,作為發起者展開會盟,有沒有諸侯會到場不好說。一旦能夠多次召開會盟,來的諸侯越多,越能展現出各方面的強大。

其實也是諸侯能夠裝逼的方式太少,搞大型樂隊是其一,再來就只剩下召開會盟了。

在春暖花開之際,智氏的人手開始北上,他們要找到白翟的部落,邀請他們的首領南下與智宵會面。

因為作為卿大夫的智宵只算是位比諸侯的關係,不是真正的諸侯,自然不能以“會盟”的形式,只能是“會面”這種級別。

“響應之頭人,秋季之時便會南下。不知多寡?”程朔搞不懂智宵為什麼要那樣做,不是採取武力使用擊敗與吞併的方式。

智宵只是想那麼做就做了,無法估測白翟有會多少部落首領響應,笑著說道:“便是隻來一人,亦可成事。”

老智家想要用接納的方式,和平兼併白翟的部落,使之成為己方治下。

以文明等級的層次,農耕就是比遊牧先進,最為簡單的是農耕起碼比起遊牧更能夠保證食物來源。

遊牧的生活方式,一般是以牧畜的奶產品為食,再配合採集來進行食物的補充,真不是頓頓吃肉。

如果頓頓吃肉,沒有保鮮的手段,宰殺一隻羊又短時間內吃不完,過幾天肉就要臭掉了。

另外,一隻羊從產下來到適合吃,基本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每隻母羊每次從生一隻羊羔到四隻羊羔,平均為一胎兩隻羊羔。

若是遊牧族裔頓頓吃肉,多少隻羊才夠吃的?

最為主要是什麼?不是每一戶遊牧家庭都有馬、牛、羊,他們也許是一無所有。

獸醫體系完善之前,放牧的風險性超乎想象。

一次大風雪之後,大批的牧畜凍死屬於再正常不過。

用最能理解的說法,原始的放牧真就是一種高風險的生活方式,生活條件的艱苦只能自行體會,沒有一些人想象中的浪漫。

即便是到了現代之後,獸醫體系得到完善,各種機械被應用,經營農場依舊會顯得異常忙碌,僅僅是每天清理糞便,需要除掉野獸或其它威脅,到了配種季節安排繁衍,能夠讓人一整天腳不著地。

農耕雖然也會很忙,優勢在於面臨的風險比較小,非農忙時期可以做一些其它事情,產生在保證食物來源之外的收益。

所以,為什麼遊牧民族無法也無力去在造物上發揮,只因為他們光是保證食物來源都困難重重;農耕民族卻能夠一再出現新的造物,乃至於搞出世界奇觀。

智宵在進行實際瞭解之前,以為放牧是很詩情畫意的事情,不就是驅趕馬、牛、羊到處遊逛,期間可以盡情欣賞優美風景,夜晚在篝火旁邊唱唱跳跳,每天都能吃上宰殺的新鮮肉類。

現實是什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霓虹下的茅山道士

叄思大象

亂入神話

雙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