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0章 人在河西,聽聞異事,春秋生存指南,榮耀與忠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智宵光在“汾中”、“少翟”和“潞氏”視察就耗費了三個月多,等待抵達河西已經是冬季時分了。

因為戰略上面和思維模式的轉換,智宵不再像以前那麼重視自己的一畝三分田,否則三個月只能算是走馬觀花,哪可能做什麼太精細的事情。

既然智氏都打算滅掉秦國,再在那邊進行經營,類似於“汾中”、“少翟”、“潞氏”必然會成為外圍的地盤。

說不定某天智氏就會失去這些地方,哪怕不失去也要耗費極大的力量去固守,以情況而論肯定不划算。

只要將秦國滅掉,再將函谷關修建起來,智氏就能保證不被消滅。

這樣一來,智宵不止會慢慢將人口與一應設施轉到西邊,新的生產基地也只會設定在靠西的位置。

那麼,智宵現在應該做的事情,變成了關注河西以及周邊有什麼礦產,農業的發展也必須進行重視起來。

他們來到河西的時候,大地已經覆蓋上了一層薄薄的白雪。

“此為‘梁’地,今後便是我家極重之地。”智宵站在城牆之上,眺望著周圍的景色。

這個“梁”地在大河的西岸,北邊是一座又一座群山,南邊則是非常開闊的平原,東邊便是大河,西邊是梁山山脈。

智宵選定“梁”來作為接下來主要開發的區域,原因便是該地得到地理位置多少算易守難攻,最為重要的是周邊不缺礦產,還有南面的平原可以開荒。

“此地極佳,理應重視。”程朔考慮的是攻打秦國期間,該地能夠成為一個物資供應地。

在“梁”的西面還有幾座屬於智氏的城邑,它們分別叫“新裡”、“彭衙”、“汪”、“邧”,基本都是小城,城內居住人口最多也就五千餘,包含行政區下的村莊最多兩萬餘。

而“梁”地跟“輔氏”相連,過了大河到東岸便是“智”地。

如果智氏有能力修建一條跨河大橋,連線大河的西岸和東岸,一切就將完美。

然而,智氏沒有在大河三峽附近修建跨河大橋的能力。

不是說智氏的人力物力不夠,完全是沒有那個技術。

智宵根本不懂設計橋樑,拿不出修建跨河大橋的方案,智氏有再多的人力物力又怎麼樣,無法修就是修不起來。

非常要命的是,當代所有諸侯國都沒有那種人才,搞得智宵想聘任或綁架都找不到相關的人物。

有人會說了,以船為基搭建浮橋,或是弄鐵索來支撐搞鐵索橋。那是以為弄這兩種橋樑太簡單,沒有考慮到其它方方面面。

比如說以船為基搭建浮橋,是不是應該搞明白大河的汛期,弄清楚想要建造橋樑河面的水流流速。

搞鐵索橋的模式,兩岸是不是要有支撐點,怎麼去建設靠譜的地基,該地的土壤情況允不允許之類。

智宵要的是可以長久使用的跨河大橋,不是隻在短期內進行使用,真要那麼簡單的話,不至於到現代修建橋樑都要各種勘探和嚴謹的設計了。

拿修建浮橋來說,搭是能夠搭得起來,隨後遭遇汛期被摧垮,汛期每年都會來一次,智氏要耗費多少人力和資源去維持?

所以,沒有靠譜的方案之前,在大河三峽附近修建長期可以使用跨河大橋屬於想都別想。這一點不止春秋時代辦不到,到了戰國、秦、漢、隋、唐、元、明、清一樣沒有辦到,可以想象修建跨河大橋的難度之高。

智宵已經派人前去探勘附近的河段,彙報上來的就是附近的水流不但湍急,河床亦是礁石密佈。

這個可真沒有毛病。

從上古到長久的以後,這邊的河段都是屬於不適合走船的狀況,許多朝代都有相關的記載提到過該困難。

所以,不管是戰國還是其它時代,進軍秦地的路線,要麼是從大河南岸行軍,不然就是從大河中上游行軍,頭鐵非要從大河三峽行軍,要麼是走至半途自行放棄,不然就是遭遇埋伏戰敗退兵或是全軍覆沒。

既然有大河三峽作為攔路虎,智宵為什麼非得選“梁”作為前進基地?原因跟魏國一度選擇“梁”作為都城的理由一樣,就是便於向西進攻啊!

對於智宵來說,選擇靠近梁山的“梁”城,理由還有已經在梁山探勘到了四座鐵礦以及六座煤炭,其中兩座煤炭屬於露天狀態。

“我家在此大興土木,秦國必然無法坐視,需時刻緊盯秦國動向。”智宵這句話是對程朔說的。

程朔答應下來,又說道:“聽聞秦國去歲遭遇義渠偷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霓虹下的茅山道士

叄思大象

亂入神話

雙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