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6章 充滿了尷尬,春秋生存指南,榮耀與忠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果看現場兩波人的一些打扮細節,很難認為出自同一個文明。
倒不是說秦人穿得奇奇怪怪,服裝上有所差異也是極小。主要體現在晉人與秦人發冠上的不同。
例如說晉人,他們追求“豎冠以正”的特點與中原諸侯一樣,也就是發冠會在頭頂正中央,哪怕綸巾束髮也是追求擺正,並且不會去編什麼小辮子。
秦人不一樣,他們豎的冠會偏向側後面,綸巾束髮也是側歪向後,同時後腦勺也會編一些小辮子。
在頭髮編辮子這種事情,從上古到東漢之前,諸夏文明的女性都極少做,頂多就是玩一玩墮馬髻、飛仙髻、半翻髻、垂鬟分肖髻、拋家髻、反綰髻的一些花樣。
反觀在遊牧族群用頭髮編辮子顯得極為正常,把自己的腦袋剃得像是狗啃得不乾淨變成一種特色。
秦人會用頭髮編辮子這件事情,說白了就是保留了一些遊牧文明的習俗,沒有秦穆公拉秦人一把,或許秦人還真的就給遊牧化了。
秦穆公怎麼拉秦人一把?他在位時期正是晉國大亂的階段,選擇幫助晉文公回國繼位,同時看到了秦國東出的可能性,及時拉住秦國這輛往西邊狂奔的戰車,轉為謀求東出。
在那之後,秦國才恢復與中原列國的頻繁交流,漸漸撿起了以前拋棄的一些文化習俗。
儘管那樣,秦人的髮髻依舊跟中原列國或楚國的人不一樣,甚至在衣裳款式上有遊牧文明的特點,諸如喜歡在衣領、肩上、袖口使用皮草,胸前繡或鑲上一些吊絮。
當然了,說得是貴族或官員的服裝,普通黎庶有得穿就不錯了,哪來那麼多的瞎講究。
“秦人幾度欲為蠻夷。”豫讓小聲地嘀咕了一句,說的就是秦人的髮型以及衣服上的特點,不是在批判秦人的一些行為。
智宵正在跟公子昂尬聊,聽到豫讓的嘀咕,回頭看了一眼,低聲說道:“不可無禮。”
豫讓抱歉地對智宵笑了笑,心裡卻是想道:“難道不是嗎?”
智宵沒有讀心術,哪裡知道豫讓在想什麼,轉頭繼續跟公子昂尬聊了。
其實晉人的服飾也有做出更改,最為普遍的是體現在手臂袖子和褲管被縮窄,衣袍也是一再縮短,越後面身體軀幹的用料越來越少,穿起來顯得更為貼身。
如果是傳統的貴族服裝,不止是要長袖飄飄,衣袍也是往寬大了做,穿的褲子類似於燈籠褲,穿著哪怕不顯得鬆鬆垮垮,其實稍微動作大一些就會亂了儀容。
因此,穿傳統貴族服裝的話,走路要端莊,不能做一些激烈的動作。
這麼一搞,搞得貴族培養出了一種穿什麼服裝就該走什麼姿勢的行為,不能亂動就該保持活動時的身形,後世的人稱之為貴族風範,其實就是因為服飾帶來的約束。
穿那樣的服飾,卻是不注重儀表,穿了會比沒穿看上去更狼狽。
到了魏晉時期,中原一再淪陷的狀態下,士大夫絕望之下會幹很多荒唐的行為,通常在嗑藥(五石散)會像發了瘋一樣的狂奔,把穿的衣服弄得亂糟糟,美化之後成為“魏晉風範”的一種,俗稱狂放不羈。
本來是因為絕望而瞎胡搞弄出來的狼狽,誰能知道到後面變成了雅事,遭到隋、唐、宋、明的讀書人追捧。難道他們是想迫不及待地體會一下魏晉士大夫感受到的絕望?
隋人幸運也不幸,楊堅千辛萬苦恢復了漢家江山,到了楊廣手上被葬送,起碼衣冠與文明到了李唐被保留和延續。
唐人享受了幾十年的輝煌,比較苦楚的是朝廷向回人借兵平亂,大半江山遭到一遍又一遍的肆虐,不知道多少人喪命與受辱在“援兵”與亂兵之手,回人帶著搶來的物資與李唐朝廷贈送的數萬長安城內的女人,唱著歌高高興興回去;沒有過上幾年,李隆基搞出來的么蛾子被當代人承受下來,經歷了“五代十國”的戰亂。
宋人?開局就先天不足,欺負孤兒寡母獲得江山的趙大被趙二在一夜的“燭光斧影”中死去;趙二搶奪了侄子的江山,為了坐穩江山以正朔朝廷向蠻夷每年進貢,沒有底線地收買士大夫,搞出了一再加碼的把戲,士大夫必須身兼數職,每一個職位都能領到薪水,弄出了兩宋無可解決的“三冗”出來,於是對平民採取“萬稅”制度的宋朝廷在生於不義和死得憋屈中消失。
明人?一開始其實普通百姓在老朱與朱四治下過得不錯,倒是讀書人認為自己過著苦日子,百官恨不得老朱與朱四趕緊死翹翹;到了“大胖子”掌權搞改革,開始優待讀書人,百姓的日子開始一天不如一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